倚青山,临桑干之滨,于云州西南,有宝地一方,名瓮城口。然居于此,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陈家纪新,素性坦荡率直,喜以肝胆相照,乃乡民所需也。

初,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尽劝农桑,有机旱作,今有稻谷千亩。每至孟夏景明,覆盖缠绕,摇动下垂,随风飘动。

忆畴昔,澄澈已然新。穗同金,此乐何极!入室也,则有窗明几净,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曰:幸哉!

如果你几年前告诉陈宗顺,他会住上红瓦白墙的新房,年收入5万块,还有十几万存款……他一定不以为然:守着半山腰的土窑洞,30亩种着玉米的耕地,每年收入不到一万块,何来的存款?

可如今,他梦都没梦过的事,都成了真。

地处桑干河畔的云州区吉家庄乡瓮城口村,曾是大同市有名的“上访村”。“村民矛盾多、纷争多,说到底就是村里条件有限、发展迟缓。”陈宗顺是老支书,眼看着村子一穷二白,心里犯了愁。

2014年,22岁的陈纪新在陈宗顺的极力推荐下,成为了瓮城口村党支部书记的候选人,后全票当选。“他当时养着大车,一年能挣不少钱。知道村里需要他,二话不说就回来了。”陈纪新素来热心肠,把乡亲们当自家人,尽管年轻,他的上任还是让瓮城口村人对未来充满了企盼。

如何破解困境?陈纪新带领班子成员,挨家挨户搜集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一桩桩厘清关系,一步步化解矛盾,让大家对村委重拾信任。

2015年,全村人整体搬迁到了山下的移民新村,旧貌换新颜,男女老少都觉得日子有了奔头。“耕地土壤富硒含量达每公斤92毫克”,一次认证,更是让这个小山村走上了“逆袭之路”。

2020年,瓮城口村谷子大丰收。

瓮城口村5700多亩土地多为砂质土壤,保水力差。自大力发展以富硒杂粮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以来,全村核心片谷子连续两年亩增产100—150公斤。“现在从种到收都用机器,三利公司还和村里签合同,按一斤3.2元收。我种的20多亩就有5万多元,比过去强太多了。”村民陈阔仕喜上眉梢。

目前,瓮城口村的谷子不仅有了“西河坊”“吉家农庄”两个品牌,还在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借着大同市推进桑干河流域10万亩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项目,村里的谷子加速发展。

“现在我们种谷子,政府除了筛选最佳品种外,给补贴又提供技术指导,大伙儿积极性非常高。2019年村里种了1000亩,2020年就涨到2700亩。”一提起收入,陈纪新满脸自豪,“去年粮食市场行情好,我们村农民户均种粮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加上种高粱收入,有的上五六万了。”

春耕进行时。

“这两年上级政府对有机旱作农业扶持力度都非常大,目前全乡有机旱作农业已经实现了连片种植、集中管理,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操作,省时省力,农民非常满意。”吉家庄乡相关负责人说,市、区农业农村局还对专业合作社、分散种植户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全乡共发展以谷子、黍子、豆类、高粱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41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6%以上,亩均收入2500元,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增收500多元。

正是靠着这样的好政策,陈宗顺和村里人一样,守着“金土地”,端上“金饭碗”。“以前买东西都尽量少买,还要搞搞价。现在我们想买啥就买啥,有底气啦!”

有机旱作带来瓮城口村的改变,也激发了瓮城口人奋斗的信心。他们明白,没有哪一段路程可以一帆风顺,没有哪一个梦想能够轻松实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乡村振兴的硕果必将结在他们的“田地头”。




看大同编辑: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