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人民网“转型蹚新路 大同在行动”系列报道推出第八篇——致敬劳动者|“娃娃书记”的硬核青春:从致富人到带头人。

全票当选瓮城口村党支部书记时,陈纪新22岁。乡亲们为了庆祝,自发捐了9万多块钱,请来了省里的戏班子,搭台、唱戏。这个位于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的移民新村,上一次响起梨园之声,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村里人淳朴,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喜悦,和对未来的盼头。”70岁的陈宗顺是村里的老党员,当年是他极力推荐陈纪新成为村支书候选人。“这娃从小没了爸爸,把村里人当成自家人,谁家有个大事小事的,都去帮忙!”

除了靠谱,陈纪新在大家看来还是个“会挣钱的人”。彼时的瓮城口村人还守着半山腰的土窑洞、土坯房,收入微薄,而他靠养翻斗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在村民们的希冀中,“娃娃书记”陈纪新走马上任,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上访。“大家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经过村委会,直接去上访。”陈纪新不露声色,却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

深夜开车把患急性病的村民送到市区医院;帮助贫困村民购买物资,手把手教会他们使用农机;四处找活,为乡亲们增加收入……陈纪新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群众上访问题,他深知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群众的信任,“只有让村民信服你,工作才能进行下去。只有稳定了,才能谈发展。”

2015年,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瓮城口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府负担大头,农户个人出少量资金,全村人整体搬迁到了山下的移民新村,还在田间打了2眼机井。

同年,经权威机构认证,瓮城口村耕地土壤富硒含量达每公斤92毫克。这些让正谋出路的陈纪新看到了希望。他带头种谷子,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大家搞有机富硒杂粮。正是因为见过些世面,陈纪新明白“村里关键要有产业”。      



200亩、1000亩、2000亩……从试验田到示范区,从小打小闹到规模种植,陈纪新带领全村人打起了“翻身仗”。2019年4月,村里刚种下的谷子苗大部分都没有存活,着急上火的他连夜赶往忻州市繁峙县,找当地的“谷子大户”取经。“已经是春耕了,一天都耽误不起!我们半夜3点多到了人家门口,一直等到早晨。当时身上疼都没顾上,回来后去医院才知道得了疱疹。”


技术很重要,村里人达成了共识。立足桑干河畔土壤富硒、气候适宜的优势,瓮城口村开始大力发展以富硒杂粮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2020年,村里2700亩杂粮喜获丰收,户均收入约3万元。


如今,在村委会大院里,整齐地停放着整地机、搂草机、收割机等一批农机,它们和茁壮的青苗、沉沉的谷穗,一起见证着农业产业的蓬勃兴起。


“这村委院子是娃娃书记自己掏钱盖的,起初他是在家里办公哩!”吉家庄乡驻村干部乔守军说,陈纪新前前后后给村里花了将近一百万,“他老婆的嫁妆都快花完喽。”


忙的人多了,闲的人少了。“上访村”变成了“和谐村”,贫困村成为了示范村,产业旺了,乡亲富了,是陈纪新最大的收获。2014年那台唱了五天五夜的大戏,他不会忘,瓮城口村人更不会忘。


 






看大同编辑: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