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人民网“转型蹚新路 大同在行动”系列报道推出第九篇——致敬劳动者|王春:种下一棵棵绿色的希望。


致敬劳动者

在灵丘县下车河村的巍山上,荒山一天天变着模样,梯田一层层增长着,果树一棵棵沿着梯田不断蜿蜒,绿意渐渐晕染开来,他们在山间不断合奏着动人的绿色交响乐。看着随风摇曳的树木,王春知道,这座“石头山”有了绿色的希望。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座荒凉的石头山,荆棘满布,乱石丛生;如今,他已披上新衣,变得树木满坡、生机盎然。

下车河村过去是灵丘县出名的贫困村。和大部分深山村落一样,种地、采药、养羊成为当地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那时候村里穷得叮当响,地里挣不到钱,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下车河村几乎成了一个空壳村。

“原本600多人的车河最少的时候只剩下40来户,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就有32户。村民住的全是土房,90%以上都是危房。”当年村里的状况,让王春愁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1997年,34岁的王春挑起了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担子。

“我以前是大同煤矿上的一名工人,看着乡亲们的日子太难过,就想着要回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从上任之日起,王春就琢磨着怎样让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王春时常坐在山上苦苦思索,“村里风景这么美,旅游肯定有搞头。”他决定把车河村打造成“城里人休闲的农家乐”景区。

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2002年开始,王春通过向国家申请绿化工程,积极推进荒山绿植。“后来村民们看着我总是义务栽树,也都支持我,和我一起育苗、种树。”王春说,种树不需要大家投钱,只要付出劳动力就行了,况且植树是好事。

在王春的眼里,育苗栽树是个细致活儿,不能栽完树后就不管不问,还得精心培管,垦复施肥、病虫防治、森林防火等等,一样都不能少,要把山当田来耕,把树木当菜来种。没几年,村里景色大变样,群山一片绿意,空气也无比清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恰逢2013年,灵丘县提出“把灵丘打造成面向京津冀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特色城镇”的发展定位,要在南山区发展有机农业。王春便坐不住了,硬是一趟趟往外跑,把这个项目争取下来。这一年,上、下车河两个村合并,开始整体改造,建设有机社区,成为灵丘县首个集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之后,王春组织相邻的上车河、下车河两个行政村78户182位村民,联合起来成立了“灵丘县道自然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全部土地经营权流转到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进行有机农业、旅游观光、畜牧养殖项目综合开发。开发商将全村住户的房屋拆掉后,为每户集中兴建一套二层小楼。村民既是合作社成员,又是公司员工。

实施有机农业综合开发这项重点工程,王春也曾遇到不少麻烦。然而,他靠着腿勤嘴勤和真诚,认真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及时化解群众对土地流转、房屋拆迁方面的种种顾虑,将全村1213亩土地按时流转给了开发公司,并实现了无一农户为征地征迁上访事件。当初有情绪的村民,如今尝到了甜头,他们逢人就说,“跟着王书记干,我们放心。”

“我和老伴是2014年搬进来的,家里有暖气,做饭也用上了天然气,房间还有卫生间。多亏了王春书记,让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看着自己的二层小楼,58岁的张翠莲满眼都是幸福。几年前,张翠莲因病落下残疾,丈夫又有脑梗,村里房屋改造后,她和老伴儿免费分到一套房。

如今,下车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石墙青瓦的家庭小别墅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青山绿水间,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以公司员工的身份上下班。2020年,下车河村人均纯收入已达2万余元。

今年65岁的李占贵,两口子平日里负责维护合作社里游乐园的小动物园,加上闲暇之余养护村里的土地,一年下来就有8万多元的收入。

回首远望,在错落有序的梯田上,苹果树、梨树、核桃树……张着臂膀、仰着头,稳稳扎根生长。这里,一座座山头被绿色浸染,生机盎然。这里,都是王春的心血,是他的绿色希望。






看大同编辑: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