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古邑,雄踞塞外,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其间有两村曰上、下车河,尤为贫困,青壮外出务工,老弱妇孺留守,禾稼萎弱,田垅荒芜,土屋瓦灶,鲜有生机。

脱贫之役甫起,干群攻坚克难,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历数年,而今石墙青瓦,新居丛生,生态旅游,有机食品,引观光者众。村民收入倍增,一派繁荣富足之象,为人称道,乃远近脱贫之楷模。

人间四月芳菲尽,雁北山花始初开。

清明过后,驱车北上,雁门关外,山峦起伏,白云袅袅,流水潺潺。石墙青瓦的乡间别墅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地点缀在绿树掩映之中,这里是大同市灵丘县车河有机社区。

“从前,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如今,沟里的乌鸡,山上的羊,滩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一句顺口溜诠释了车河的“昨天”和“今天”。

群山环抱的车河社区原本包括上、下车河两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里无财,万事都难:地里挣不到钱,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2013年,上、下车河两村常住人口不到40人,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村民住的全是土房,且90%以上都是危房。

贫穷的村子不美丽,重建就要发展经济。

车河社区现状。于宏/摄

这些年为了找准脱贫路子,灵丘县各级干部遍访农户,调研分析,请专家为上、下车河村“把脉”。车河村位于灵丘南部山区,山好、水好、空气好,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明显。2013年,灵丘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两个村庄合并,把有机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以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试点进行综合开发。

在车河社区建设过程中,上、下车河两个村庄联合成立了全体村民参加的农业合作社,又与帮扶企业组建了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村民将土地流转后,按照合同约定,开发公司前3年每亩每年支付社员土地流转金500元,此后每隔3年递增5%。此外,有机种植、养殖等项目盈利后合作社可获得30%的分红,企业用工也要优先使用两个村庄的村民。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经过几年的发展,车河社区1213亩耕地已完成流转,改造土地700亩。杂粮、蔬菜等有机种植700亩,有机鸡养殖30000只,有机羊养殖5000只。同时,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公司投入资金,铺设天然气管道、整修田间道路、新建新型农居65套作为村民安置房,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我和老伴是2014年搬进来的,家里有暖气,做饭也用上了天然气,房间还有卫生间。从来没想过,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看着自己的二层小楼,58岁的张翠莲满眼都是幸福。

车河社区房屋。于宏/摄

除了有机农业,车河社区还规划了旅游、就地城镇化、三产融合等项目。如今,旅游接待中心、有机餐厅、民俗博物馆和有机农产品展示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梦幽谷”“冰雪缘”等文旅项目投入运营;亲水鱼庄、康养中心、听溪谷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8年,“车河村级有机农业扶贫模式”作为全国三个典型案例之一,登上“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并入选“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

好山好水好风景变成了老百姓的好光景。车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春晒出幸福账:通过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旅游服务收入以及公司盈余分红收入,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1500元。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车河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一声声发自肺腑的称赞充分说明,“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的车河模式改到了群众心坎上,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说起当年建设车河社区的事情,王春总是饱含深情,“绿水青山给了我们丰厚的回报,我们不能辜负,致富的路还得继续往前蹚。”



看大同编辑: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