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大半辈子土窑洞,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真没想到还能搬进这大瓦房,过上这么滋润的新生活,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啊!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易地搬迁后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村民白高山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白高山搬迁后的新生活是全市易地搬迁成果的一个缩影。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根本途径。2016年以来,我市启动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对全市9.49万人实施易地搬迁,让困难群众挪穷窝、住新居、谋新业,夯实脱贫基础,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资料图


走进广灵县南村镇周图寺村安置点,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房屋和小院整齐排列,东西走向的入村水泥路宽阔平整,村子里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村民生活便利。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置点的选址和规划设计工作,同步考虑发展空间、公共服务,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生态,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努力打造山水相依的特色民居集聚区。新荣区西寺村在实施易地搬迁过程中,外立面采用传统黄泥灰色的建筑立面,既实现了防雨冲刷和坚固耐用的效果,又体现了北魏风格复古文化,为今后发展生态民俗旅游留下了空间。

“现在生活比原来方便多了,离学校、医院也近,政府为咱考虑得太周到了。”搬迁到灵丘县庄头村的农民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为了方便搬迁群众生活,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上学、就医、养老等现实问题,灵丘县将庄头村安置点建设在灵丘一中、灵丘三中周围,到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距离低于15分钟车程。同时,在安置点内规划建设了4万多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可容纳1200人的六年制四轨小学、可容纳360人的四轨幼儿园各1所,为村民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各县区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发展,努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一体”安置点。“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呢,家门口上班就能挣这么多,过去想都不敢想啊。离家近就是好,上班顾家两不误,太方便啦!”天镇县万家乐移民新区农民冯计兰做梦也想不到,干了一辈子农活儿,如今却走进企业成了一名缝纫工。万家乐移民新区在建设的同时就着手引进企业,新区建成后先后签约1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


资料图


各县区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作为“重头戏”,因地制宜,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增收问题。易地搬迁后的阳高县均田村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建成了3500亩的特色扶贫产业园,种植寒富苹果,林下套种黄芪、子母、板蓝根、射干、北沙参、丹参、党参等7种中药材,实现了以药养林、互补发展,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看大同编辑:闫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