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如今,新技术的潮流涌入教育行业,基于新技术的各种教学手段也进入了我们的课堂。但没有运用新技术的教学就不高级了吗?本文作者认为,当前新技术只能停留在技术的层次,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向感仍是指导教学走向的核心,没有理念和方向感作指导的技术无法形成合力。一起来看他的论述——


以前,曾经不止一次听信息技术行业的人提过一个问题:当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很多行业的面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为什么就是改变不了教育的面貌?

如今,新技术的潮流终于涌入了教育行业,智慧教育风生水起,数字化转型也高频亮相,也就是这几年,我们很快就被很多新技术所包围,如各种数字化教学设备、智慧教室、智慧餐厅、信息化校园、各地的信息化或智慧教育平台……基于这些新技术的各种教学手段也不断见诸各种教育媒介,有相当一些还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如人工智能教学、增强现实技术(AR)辅助教学、大数据学生行为、偏好分析等。与之相配套的,现在也非常强调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以及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比例。很多文章也预测着新技术对教育未来的影响,不少人认为,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会对教育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AI辅助教师会出现,甚至有个别人会认为AI将来能完全取代教师。笔者作为一名从业30余年的教育“老兵”,经历过多次教育理念的巨大转变,从笔者的切身感受上讲,这一次新技术洪流的声势不亚于以往任何一次。

笔者并不排斥新技术,也热衷于学习新技术,还会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新技术;学生在课堂上也非常乐见一些新技术支持下的新颖的教学方式,他们眼前一亮的表情会让笔者很开心。但现在却有另一种倾向,即过于迷恋新技术,技术性思维方式成了一部分人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首选,甚至会把技术运用的含量当作对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在很多地方,“技术化”成了一股洪流,裹挟着所有的教师,不管你的教学风格、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新技术,评价课堂的一个标准就是你用了多少新技术,我更愿意称这股洪流为“被新技术”。

前不久,跟一位老同事聊起他参加的一个智慧教育融合优质课比赛。我了解这位老同事,他的教学有自己的风格,学生也很喜欢他的这种教学方式,可在赛课评选中却铩羽而归。究其原因,只是他在课堂中运用的智慧教育手段太少,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评选标准中对每个教学环节技术手段的运用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一点我能理解,毕竟他参加的是智慧教育比赛,有新技术使用量的要求无可厚非。

但当我看到一些获奖的课例时,一股失望感油然而生。整体感觉是这些老师始终都被技术手段牵着走,对于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更需要教师处理的细节却视而不见,一味地按照预设的进程罗列着各种新技术,有的课堂就像是新技术的展示会:一会儿AI教学、一会儿互联网+、一会儿大数据、一会儿云计算……可以说,当今最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而我的老同事的课是否优秀可能会仁者见仁,但课堂始终是在自己掌握下的,合情合理地应用了一些新技术。

如果这仅是一次倡导新技术应用的比赛,过分强调技术的运用还可以理解,但个人认为,在有些人的心中,一股以技术含量定高下的观念正在形成,并有形成潮流的趋势:没有运用新技术的教学就不高级!有些教育主管部门也身不由己,卷入其中。各种层次的数字化或智慧教育示范点的评选,各类数字化、智慧教育先进单位或者先进个人的表彰,无形之中也助推了这股潮流,让基层学校也在自我加压,不断出台一系列先进的评选办法和管理制度,以此激励和约束教师。笔者认识的一位同事说,他们学校为了让教师提高教育技术的使用效率,把教师课堂上技术手段运用情况通过大数据进行收集,并把每位教师使用情况的排名位次张榜公布,计入教师工作考核,逼得老师不得不在课堂上再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技术互动,单纯地为用而用,以此增加使用频率。可能上级领导看到如此高的使用频率会欣欣然,殊不知其背后教师的无奈与悲哀。

笔者也非常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未来也有可能会颠覆教育的基本形式,但现阶段还没有形成这么巨大的影响。而其他的各种新技术手段,都还没能形成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彻底改变教育的形态。笔者认为,当前新技术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的层次,而技术只能被教师所用,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向感仍是指导教学走向的核心。

最近,笔者在某论坛上看到一位资深的老教育工作者发的一个帖子,说了一种现象:青年教师更喜欢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课堂上声光色影相互交织,甚是热闹。但整堂课下来,总感觉老师是被技术带着走,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心骨,缺乏对课堂的整体性把握和理念架构,课堂的深度、宽度和厚度都不够。同时,他对青年教师在生涯的最初阶段就这么大规模地运用新技术表示了担忧,认为这会让新教师失去探索教学本质的机会,新技术罗列式地应用,不会增强他们对教学、对学生的感知,新技术会把教师和学生割裂开来。笔者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在教师生涯的早期阶段,最好的方式还是要倡导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取代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与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让新教师更好地理解课堂、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向感。

这也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在新技术的洪流中,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有坚定的教学理念和方向感,这来自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摸索,如果没有自己的主心骨,就一定会被各种花哨的新技术带着跑,教学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对技术的简单累加,效果一定不会好。

这里笔者又想谈一下,本文开篇那些信息技术界人士的迷惑:为什么信息技术在20世纪初的十年几乎改变了所有行业的样貌,唯独教育行业很难发生改观?有人说,教育更像农业,是一个慢活,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更认为,教育甚至是比农业更加“原始”“低效”的一个行业,农业针对的对象是某一类植物或某一类动物,讲究要遵从这一类物种的生长规律,不像工业品那么容易操作。而教育更是远远背离了现代工业化的效率和规模的原则,它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每个个体都不同,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间的互动,至少在现阶段,在教育这个层面上,我们还没有看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替代教师的可能。所以,对教师而言,更珍贵的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方法,这将引领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是一种方向性的东西。而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一定要从属于这种方向感。换句话说,没有理念和方向感作指导的技术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

我绝不是一个排斥新技术的人,我也切身感受到了先进技术带给我的好处。我经常会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看课,发现别人更好的教学方法便如获至宝,设想如何能跟我的教学结合,在我的课堂运用一下;我更喜欢用智慧课堂中的教学大数据分析功能,这会让我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一目了然,这样能使我的下一步教学决策更加科学,也会让我的个性化指导更有的放矢……这些都是在我明确了该如何教育我的学生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作出的选择。

“道法术器”,“道”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就是指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方向感;而新技术当今只是在“术”与“器”的层面,教师在“道”的层面有足够的积累和信念时,选择性地运用“术”与“器”,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监    制:韩生利

审    核:李    敬

责    编:张    霞

编    辑:石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