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三晋杏乡”阳高县迎来特殊丰收季——一场百年不遇的倒春寒,让万亩杏林经历“自然淘汰”的淬炼。幸存杏果因养分集中呈现“三倍甜度”,地头价飙升至20元/公斤仍供不应求。这场“减产革命”背后,是科技赋能与市场创新的双重变奏。
这几天,阳高县狮子屯乡燕窝梯田杏林宛如绿色海洋,但细看枝头:往年每株结果200多颗,今年仅存60多颗,单果直径却从往年的4cm增至7cm,个头大、品相好,供不应求,前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
大同地处北纬39度杏果黄金种植带,今年4月12日-15日,-8℃的极端低温导致杏树花芽冻死率62%,但剩余花芽坐果率提升至98%,阳高县通过"疏果保优"、"叶面补肥"等技术措施,将优质果率从70%提升至90%。进入采摘季后,乡村两级干部走进杏园,帮助种植户推销产品。
相关资料显示,适度减产可触发植物的“补偿生长”机制,配合疏花疏果等技术,今年阳高大接杏单果重创历史新高,价格也明显上升,目前,“李平大杏”“香白杏”等品牌地头价达20元/公斤,同比上涨30%。
霜冻成为大自然的“筛选器”,减产倒逼出品质革命。阳高杏的转型之路揭示着现代农业的真谛——不是追求数字上的丰收,而是培育市场认可的价值。历经风霜的杏果,正以“量少价高”的新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总 监 制:韩生利
监 制:时 珺
审 核:张少华
责 编:白晓霞
见习记者:李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