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云州区全面贯彻落实农业强国战略,把农业建设作为大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依托黄花特色资源,坚持“提质效、强赋能,创品牌、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资金扶持,发展黄花特色产业,完善打造黄花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的“小黄花·大产业”产业化联合体,有效纾解黄花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技术、融合发展、服务贯通等方面的壁垒困境,破解链不上、链不紧、链不强等难题,促进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大幅提升,农户多元增收致富,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彩票的公益属性和社会责任,有效提高了彩票公益金的社会影响力。
01
案例背景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云州区有机黄花种植基地,做出“让黄花成为群众的致富花”的重要讲话,云州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特”“优”战略,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产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黄花产业已成为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支撑产业,全区从事黄花种植、加工、购销的市场主体达到218家,从业人数突破2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200元,全产业链产值17.5亿元,黄花及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达20%以上。
多年来,云州区全区上下一盘棋,持续推动黄花产业发展升级,但是目前黄花产品的“精”“深”加工、“特”、“优”品牌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黄花一产产值占比仍较高,黄花产业链条仍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仍需健全,产品市场影响仍需提升,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仍需强化。2023年云州区抢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宝贵机遇,发挥资金的引领作用,总投资2.7943亿元,撬动人才、技术、资金多元集聚,串联“忘忧七村”整体连片协同发展,凸显黄花资源优势,加快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
02
做法成效
(一)“链组织”,形成土特优深化、产学研融合的供给体系。
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发挥党组织在产业链发展中政治优势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解决发展基础、要素投入、资源环境不一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的短板。
一是强政策。政府引导,加快政策创新集成,引导产业、资金、人才、技术向园区集聚。2023年,出台《2023年黄花产业发展质量再提升行动方案》,区委书记组织举行黄花产业发展座谈会,组织基层干部,邀请专家学者为黄花产业问诊献策。
二是强标准。政府牵头,积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示范区为试验基地,制定了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作物品种、产地保护、收储运管等全产业链标准。
三是强服务。党建引领,发挥黄花产业领导小组的带头作用,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乡村干部和群众观摩,农民互相对比算账,增强调产的信心。在年底开展“冬季行动”,组织发动群众,筹措资金,流转土地,联系秧苗,扩大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规模。
(二)“链要素”,拓展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
以“链式”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图谱,抓好产业链上下游,探索构建黄花标准种植-精深加工-电商销售-仓储物流-旅游观光-乡村度假的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解决自身农业产业链条聚合度低、专业化低、协作度低的现实困境。
一是做精黄花+精深加工。基于成熟的食品加工平台和“多产联动”开发策略,与国内外专业院校合作研发,开发出了黄花菜和其根茎叶副产品两大系列,六大品类的130余种黄花产品,实现花菜资源综合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做大黄花+仓储产业。有效把分散的收购户联系起来,面向省内外农副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收售规模,利用闲置村小学,改造仓储物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提高服务农产品企业和农户的设施水平,进一步补齐黄花加工、晾晒、储藏、运输等设施设备的短板。
三是做深农文旅康融合业态。积极发展火山黄花田园、骑行打卡露营、研学主题乡村游、特色民宿体验等产品业态,开发黄花宴、黄花礼物等特色文创,推动黄花从田间搬到餐桌,从观光游览到田园体验,串联“忘忧七村”乡村旅游带。
(三)“链市场”,搭建点线面整合,产供销聚合的展销平台。
强化市场运作,归拢整合传统自发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推进各农业经济组织在乡镇、县域、市域层面的互补式协作和功能性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解决农产品量小、销售方式单一和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
一是壮大黄花市场主体。示范区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先有订单,后有种植”的订单式种植模式,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种植基地+农户(脱贫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由集成能力和带动作用强的链主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村集体农户,发挥自身优势作用,拓展产业功能、延展产业空间、拉长产业线条。
二是打通黄花市场渠道。优化黄花销售线上布局,常态化组织形式多样的电商培训和网红直播带货,举办“大同黄花专场推介”活动,围绕产业融合、价值提升、营销推广、增收带富等内容深入研讨,突出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培育“大同黄花”新质生产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是强化发展成效共享。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为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大户、企业、创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管理咨询、金融服务、创业培训、农业科研及生产设备租赁等,引导群众全面参与全产业链条,入股分红增加农户财产收益,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户生产性收益,统筹用工增加农户务工性收入,拓宽渠道增加农户销售收入,技能培训提升农户技术水平,业态拓展增加农户增收渠道,金融整村授信降低农户融资成本,营造发展氛围,提振发展信心。
03
经验启示
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战略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机组成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相结合。
(一)要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夯实资源要素保障。
示范区稳步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高站位引导,系统化谋划,综合性施策,吸引更多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聚集和落地生根。示范区创建以来,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制,建设办公室&联合办公,5个专班12个局协作,打出“党建”组合拳,带领区内干部群众从规划设计、要素保障、财政支持、人才培育等多渠道入手,探索创新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催生“聚合效应”,政策在基层落地,形成全方位保障体系。
(二)要强化产业融合赋能,激活内生“造血”功能。
兴旺乡村产业,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基础,突破“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以及“农业的功能就是提高农产品”的传统思维模式,紧依新时代市场需求,创新开发符合地方实际、突出产业特色的特色项目、优质服务是关键。示范区全力用好“大同黄花”这块金字招牌,以“品牌化、电商化、数字化”为支撑,举办首届世界黄花大会,连续六年开展黄花丰收活动月活动,建设“黄花e镇”,推进唐家堡民俗体验区电商文化街项目,对接快手、抖音、一亩田、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用数字化理念引领业态发展,推动优质农产品搭上“数字快车”,实现产业共育,激发“共富效应”。
(三)要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实现全民共建共享。
在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中,农民应当是直接获利者,应当是主角,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的持续化发展,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示范区充分发挥企业、村集体、能人大户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广大农户创业就业,黄花产业稳定发展,农民就能持续获得稳定收益,在黄花种植,农民参与黄花采摘、黄花种植、黄花销售,有土地流转、合作社打工、分红至少三块收入,单是采摘季的40天下来,一家就能有5000—1万元的收入。在示范区下榆涧村催生很多黄花经纪人,既懂黄花种植,又熟悉市场,是黄花产业发展的生力军。黄花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也吸引了一批返乡青年,形成了一支一支几十人的电商销售队伍,黄花等特色农产品在抖音、淘宝等电商渠道的年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元。
监制:韩生利
监审:高 伟
审核:李 敬
责编:刘慧艳
编辑:闫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