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千万工程”经验在我市乡村不断被吸收、被丰富,全市上下对标更高、聚焦更好、锚定更优,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共同描绘令人向往的乡村未来。 

初冬时节的云中大地,一项项农业数据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新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正在百花齐放,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近年来,我市在全省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上努力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市委、市政府以市委一号文件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建设和美乡村、推进农业赛道提速提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组建六大工作专班,牵头推进落实重点任务。 

“千万工程”的实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今年,我市争取中央、省级资金9.5亿元,市级配套3.56亿元,创新性开展竞争性分配,形成奖优促干鲜明导向,撬动发展产业项目1071个。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最关键的是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近年来,我市锚定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使命和我市“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全面聚焦“6+2”农业赛道,构建起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部门获悉,今年粮食喜获丰收,全市粮食总产量预计突破26亿斤,实现“十五连丰”。 

和美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是基础。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先手棋”,坚持全域统筹、系统谋划,于细微处下真功夫,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美化、公共服务优化,力争打好乡村振兴“漂亮仗”。 

今年,我市全力打造30个精品示范村、270个提档升级村,常态化环境整治覆盖所有村;32个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5亿元;新改造农村户厕1100座,配置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中转站120座,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100%…… 

好环境会“说话”,不光引来了好项目,还带火了乡村游。如今,在我市县区、乡镇,一个个农文旅融合发展和美乡村不断涌现:平城区小石子、天镇县李二口、阳高县镇边堡、云州区忘忧小镇……一处处“好风景”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好光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29元,增速7.7%,全省排名第一。

平城区金家湾村: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图片

图为平城区金家湾村干净整洁的街道。


“村子建设得越来越美,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啦。”金家湾村村民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村子的大变化。平城区最北端的金家湾村,曾是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运用“千万工程”好做法好经验,如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这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无不让人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走进金家湾村,新修的道路如黑色的绸带穿村而过,道路两旁的树木、花坛排列有序。沿着道路前行,只见车辆穿梭、人来人往,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在村庄中心,一处崭新的文化活动广场映入眼帘。广场宽阔平坦,两旁松林挺立,健身器材、休息凉亭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在这里或健身锻炼、或休闲娱乐、或聊天话家常,随处可见和谐美景。 

新建的公共浴室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为村民提供了健康生活保障。“以前村里没有浴室,在家里洗澡不方便。如今有了这座浴室,随时可来洗澡、放松身心,特别方便我们老年人。”记者看到许多村民拿着毛巾和洗漱用品前往公共浴室洗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金家湾村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解决农村“脏乱散差”为起点逐步推进,修建平坦的乡村道路、建设公共浴室和文化广场、开展户厕改造和煤改电清洁取暖、新建污水处理站等,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在产业发展浪潮中,金家湾村同样写就了乡村振兴新篇章。在这里,特色种植业与养殖业蓬勃发展。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强劲动力,金家湾村精心种植了黑小米、贝贝瓜、小白甜糯玉米等特色农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更解决了15名临时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人均收入增加约2000元。与此同时,2000余只海兰白、海兰灰品种鸡仔在该村“安家落户”,日产蛋120余斤,为6名临时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 

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金家湾村同样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该村充分挖掘乡村田园特色优势,精心打造农耕园提升项目,通过“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研学”等多元化模式,深度开发农村文化特色产品。7处特色民宿的落成更是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的绝佳平台。 

在基层治理方面,金家湾村严格按照“一总六长十员”机制和“横纵分巷、管理到人”原则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通过分片管理、责任推动等方式,确保村庄安全稳定。同时,该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小村庄也要有大文化”的思路,依托乡村大舞台和系列文艺活动,成功举办十余场文艺晚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家湾村文化”。

云州区“小蛋鸡”

成就乡村振兴“大产业”


图片

图为大同市天佑禽业股份有限公司。


走进位于云州区周士庄镇的大同市天佑禽业股份有限公司蛋鸡养殖扩建项目施工现场,一栋栋崭新的现代化蛋鸡舍钢架棚拔地而起,6列8层的高标准养殖设施整齐有序排列,自动饲喂、温控、通风、捡蛋、清粪等智慧化设备一应俱全。  

“目前,蛋鸡养殖扩建项目建设进度已完成约36%,累计投资达4300余万元,新建成的3栋标准化蛋鸡舍已投产运营,单栋新增蛋鸡存栏11万羽。”该公司董事长杨建平说,今年开始实施的新增110万羽蛋鸡扩建项目,预计总投资1.2亿元,分两年建设10座高度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全自动养殖鸡舍,每栋存栏蛋鸡11万羽,共计存栏蛋鸡110万羽。新增项目建成后,该公司存栏蛋鸡将达到160万羽,年提供优质商品蛋30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预计达2.4亿元。成立于2011年的大同市天佑禽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蛋鸡培育饲养及销售,全价饲料、浓缩饲料、预混料生产及销售,饲料原料贸易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规模化禽业公司。杨建平告诉记者,该公司引进国内一流的养殖设备及生产技术,建成全封闭标准化蛋鸡舍10栋,年存栏蛋鸡50万羽,产品远销京、津、晋、冀、内蒙古等地。同时,建成时产20吨全价饲料和时产10吨预混合饲料饲料厂1个、存储鲜蛋1000吨的保鲜蛋库1座,有机肥生产车间2座、全自动有机肥生产线2套,年生产有机肥1万吨。  

作为全省“百村千企项目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市级优秀民营企业,该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为农户培育鸡苗,提供优质种苗、饲养管理、防疫免疫技术等服务,并统一回收鸡蛋,形成了“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直接带动150余人脱贫致富,年增加脱贫户收入60余万元,带动周边13个村发展起养鸡产业。  

“明年我们计划投资2.15亿元启动屠宰和鸡蛋深加工项目。届时,将构建起涵盖雏鸡孵化、蛋鸡养殖、鲜蛋销售、蛋品加工、变粪为肥、玉米种植、饲料制备及淘汰鸡屠宰的闭环产业链,初步形成‘蛋鸡—有机肥—玉米种植’循环农业模式。”杨建平说。

云州区于家寨村:

“千万工程” 引领乡村旅游蝶变


图片

图为云州区于家寨村精品民宿。


“新娘低头看着捧花,新郎抬头看我。”11月22日,在云州区许堡乡于家寨村,一对新人在摄影师指导下拍摄婚纱照。他们身后,初冬的阳光闪烁在桑干湖上,碧蓝的湖水和远处连绵的山峦如诗如画。“从夏天到冬天,只要天气好,来拍照的人可多了。今年村里又新建起了云中漫步乡村度假区,一到周末、假期,全是来采景、露营、垂钓、野炊的人。”于家寨村村民对这样的情景习以为常。 

于家寨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地质遗迹和深厚的人文历史。近年来,火山地貌、地震遗址、玄武岩石头窑洞等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于家寨村实施乡村振兴整村风貌提升项目,整治旧宅院落10个,配套建设供电、给排水、采暖及相关生活设施设备和公用辅助设施,围绕“健康、养老、养生、研学、旅游、艺术创作”六大主题,倾力打造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如诗意境跃然呈现。2022年,于家寨村被确定为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23年被评定为全国第三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2024年被省文旅厅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随着各类配套项目不断落地,不仅让于家寨村村民重新拾起了对家乡发展的资源自信、生态自信、文化自信,也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云州区贺店村:

“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图片

图为云州区贺店村。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火山脚下的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干净整洁的街巷融入现代乡村创意设计,石头堆砌的拱门、质朴的农村院落,留存着村庄最初、最自然的肌理,散发着古朴的气质。

  2021年,云州区委、区政府将贺店村作为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示范村,充分发挥与火山、昊天寺相邻的地缘优势,在强化规划引领、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规范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美丽环境、助推“美丽经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贺店村下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手棋”,投资600万元对村内1条主干道、23条巷道及房屋外立面等进行整体风貌设计改造,完成污水管网、弱电入地、路面硬化工程,统筹抓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不仅彻底改变了村庄的环境卫生面貌,更推动村庄向新、向绿发展。 

随着全市文旅市场热度不断升温,贺店村综合利用黄花、火山群、昊天寺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火山群特色的“贺店民宿”乡村品牌,邀请专业团队规划设计特色民宿,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全面盘活村集体和村民手中闲置房屋发展特色民宿。  

“村庄变得整洁有序,环境美了,基础设施也完善了,城里人就更愿意到农村来玩儿。”肖虎再家庭就是该村最先做起民宿的家庭。11月17日,市妇联评选出大同市“美丽庭院”202户、大同市“美丽庭院特色村”21个,贺店村相关负责人和肖虎再家庭作为获奖代表参加了挂牌仪式。  

目前,贺店村建成运营特色民宿5家,在建民宿8家,旅游业从业人员50余人,旅游业直接收入近12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600余元,实现了农民致富、集体增收。



总监制:韩生利

    制:王    

    审:高    

    核:李    

    编:刘慧艳

    辑:闫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