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在群众心坎上,“扶”在发展关键处,“驻”在振兴最前沿。2023年5月9日,省农业农村厅新一届临县驻村工作队完成轮换。一年半以来,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厅的资金、项目、人才、政策和技术优势,紧紧围绕抓党建、强班子、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用心用情帮扶群众,落细落实“六化十到位”工作要求,切实做到巩固成果有成效,有效衔接有举措,乡村振兴有新局。
共商、共解、共担: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建强支部
今年7月1日,驻村工作队,组织包村“两委”全体党员,赴中央西北局机关旧址、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迎七一、明党纪、强党性、守初心”主题党日活动。“瞻仰革命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全体党员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集体政治生日。“组织生活丰富多彩,除了主题党日活动外,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还经常带头讲党课……”冯修平向记者介绍说,现在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提升。
党建引领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拧成了一股绳,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地,上了“双保险”。去年腊月,府底村村民李艳军因为冠心病急需做心脏支架手术。他的爱人因气管炎常年吃药,三个孩子还在学校里读书,怎么办?驻村工作队队长朱国清、村党支部书记曹永锋第一时间赶往家中探望,帮助他申请医疗救助、办理监测户手续、把全家五口人纳入低保,两人还自掏腰包拿出1500元。手术康复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他在村里的公益建设项目上找到了监工的岗位,挣到了工资。同村的残疾人曹世昌,今年5月因病去世,料理完丧事后,家人收到了一笔“意外补偿”。“县里给残疾人上有意外保险,但曹世昌的家人不了解这项政策。曹世昌去世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跟进手续,直到把保险金落实到人。”曹永锋介绍说。
延链、强联、补链:工作队帮扶村产业做大做强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前几届驻村工作队的持续帮扶下,三村引进了辣椒种植产业,府底村构建起了制棒、养菌、出菇的香菇种植生产体系。去年以来还扩大种植规模,实现了府底村香菇种植从70万棒到120万棒的大跳跃。为了延链、强联、补链,他们新建通风储藏冷库3000立方米,引进两条生产线,带动临县腾飞食品有限公司、临县湫水河有限公司打造了香菇酱、辣椒酱加工产业 。
“香菇卖不出去可以进冷库,市场价格低可以深加工。储藏冷库强链、加工生产线延链,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有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底气。”临县腾飞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喜庆向记者介绍说,府底村香菇产业链条的延伸,吸纳、带动了270余人就地就业、务工增收,这其中很多是脱贫户、监测户。工作队还在补链上做文章,举办香菇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山西农大常明昌教授实地解决香菇生产技术难题,切实补足了产业技术短板。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府底村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神峪塔村的60亩蔬菜大棚也焕发了新生。“我们村的60亩蔬菜大棚,涉及每家每户,覆盖全体村民。但因为常年的风吹日晒,出现了棚膜老化问题。驻村工作队了解了情况后,帮助村民更换了棚膜,实现了早种晚收。早种促使蔬菜比同期早上市20多天,晚收比同期多生产将尽半个多月。”神峪塔村第一书记李智勇对记者说,“为了提升村民们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防止病虫害的产生,驻村工作队在神峪塔村实施了‘设施蔬菜大棚潜叶蛾防治技术’‘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技术示范项目。还帮助村民们修建了菜市场,避免他们沿路销售蔬菜,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驻村工作队帮扶三村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四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个。脱贫户、监测户也在企业带动下,找到了岗位、挣到了工资,并享受到了特色产业、庭院经济等补贴、补助。
身入、心入、情入:工作队解决村群众急难愁盼
为深入践行为民办事服务的工作职责,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开展。驻村工作队在神峪塔村,设立了省农业农村厅驻临县工作队便民服务点。上门帮农民免费理发,义务帮农民修理农具,跑腿帮农民缴纳养老、医疗、生活费。工作队的便民服务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点赞。
神峪塔村的常住居民多为留守老人,他们行动不便,家里的器具坏了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便民服务点”。采访期间,70岁的刘荣才拄着拐杖来到了“便民服务点”,他家的大门关不住了请求驻村工作队帮助维修。第一书记李智勇、工作队队员任宝玉带上焊机、焊条,迅速起身来到了刘荣才家。现场的情况比刘荣才说得要严重,一扇大门转芯和门框脱落摇摇欲坠,另一扇也有了裂缝。仔细观察后,任宝玉拿着焊机、焊条,踩着凳子开始修理,李智勇弯着腰扶着凳子在他身下默默支撑。
一个小时后,转芯、门框焊接在了一起,裂缝也得到了加固。无独有偶,同村79岁的刘荣亮,重病在床,他给“便民服务点”打来电话,请求上门理发,任宝玉带着推剪来到了老人家中,扶着他从炕上挪到凳子上,一边和老人拉家常,一边轻舞剪刀……两年来“便民服务点”共为村民义务理发400余人次、免费维修农机具139件。
民之所望,帮扶所向。神峪塔村村民先前吃水用的是自家院子里的浅水井,水质不好、水碱大。在几届驻村工作队持续帮扶下,为村民们打了一口500米的深水井,还铺设了上下水管网,但管网入户进家还需要一笔开销。为了帮村民节省花费,驻村工作队协调有关部门,协助村“两委”,免费为村民提供管道、水表、阀门、管材,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入户问题。类似情况还有佛堂峪村,该村的饮用水来源于一处坐落于村顶山坳里的活泉——“野水沟”,由于平素里没有遮挡,导致畜禽粪便、碎石、灰尘随雨水进灌。针对这个问题,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开展了修葺工程,为这眼活泉安装了防尘大门,从此村民吃上放心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驻村帮扶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帮扶成效,进一步强化产业帮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让村民们实现持续增收。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开展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活动,做一些村民身边的实事、好事,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朱国清对记者说。
审 核:李 敬
责 编:刘慧艳
编 辑:闫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