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驻村帮扶队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驻村干部们扎根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实干破解难题。他们不仅是政策的传递者,更是乡村发展的推动者、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为展现驻村干部的奉献精神与实干风采,我们特别策划了《驻村帮扶促振兴》栏目,集中展播大同市优秀驻村帮扶典型事迹。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感人的画面,记录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的点滴付出与显著成效,展现他们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善乡村面貌、激发内生动力。
希望通过这些事迹,弘扬驻村干部的担当与奉献精神,鼓舞更多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乡村发展,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让我们一起走进驻村帮扶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坚守与奋斗,见证乡村的蜕变与希望!
驻村干部“短视频+电商”
赋能乡村振兴的杨州窑实践
1 从教育工作者到乡村振兴尖兵
在晋北黄土高原的褶皱里,新荣区堡子湾乡杨州窑村这个户籍人口不足三百的传统村落,自2021年迎来一支特殊的乡村振兴工作队——由区教育局派驻的第一书记李志勇带领,陈海军、何利峰、王胜利组成的四人团队,用三年时间谱写出“短视频+电商”带动产业振兴的鲜活样本。其中教育工作者陈海军转型“网红干部”的历程,更是成为新时代驻村干部创新帮扶的典范。
2 用脚步丈量民情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之际,这支教育系统出身的帮扶工作队展现出独特的“教研式”工作法。在首轮全覆盖走访中,队员们自制《民情日志》电子档案,将全村户籍人口细分为“留守老人”“弱劳力家庭”“返乡创业户”等7类群体,运用教育统计分析法建立动态监测模型。陈海军更创新“驻村教师家访制”,将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家校沟通经验移植到乡村振兴领域,其手机通讯录里存储的88个村民号码,构建起24小时在线的“民情直通车”。
3 从三尺讲台到直播间的跨界创新
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产品滞销的困境,陈海军敏锐捕捉到数字经济机遇。2022年3月,自费5万元打造全区首个村级数字工作室,开启“驻村干部老陈”IP孵化工程。团队创造性开发“三农内容矩阵”:
“老陈说农事”:以节气为轴记录传统农耕智慧。
“窑洞味道”:深度挖掘小扁豆、糕面等非遗美食。
“长城脚下的村庄”:串联得胜古堡、饮马河湿地文旅资源。
通过“场景化叙事+知识型带货”模式,将小扁豆单价从7元提升至12元,带动周边7个村庄形成杂粮种植联盟。截至2025年1月,“驻村干部老陈”全平台粉丝超4万,单条爆款视频《窑洞里的莜面推窝窝》播放量破30万次,唤醒晋北游子乡愁记忆的同时,更吸引5名青年返乡创业。
4 数字赋能下的产业生态重构
工作队的创新实践引发“链式反应”:
产品升级:建立“杨州窑优选”标准体系,推动和帮助当地企业完成小杂粮SC认证,开发即食型扁豆粥等5款深加工产品。
文旅融合:借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春播秋收农耕体验游”,2023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人才培育:孵化“新农人训练营”,培养本土主播5名,其中脱贫户张桂花成为粉丝过万的“扁豆西施” 。
产业延伸:2024年引进的生鲜玉米项目,创新“订单农业+中央厨房”模式,预计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
5 乡村振兴方法论的三重突破
杨州窑实践为驻村帮扶提供新范式:
角色转换:从“输血者”到“链接者”,驻村干部成为连接城乡要素的超级节点。
工具革新:短视频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重构乡村生产关系的基础设施。
文化赋能:在流量经济中深挖地域文化DNA,实现“土特产”向“文化IP”的跃升。
6 黄土地上的数字长征
如今,陈海军团队正筹划“百村千播”计划,要将新荣区112个行政村的特色资源搬上云端。正如他在驻村日记中写道:“当窑洞的晨曦透过手机屏幕照亮城市的早晨,当农产品的包裹载着乡愁抵达天南地北,这就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进行曲。”这场始于短视频的乡村变革,正在书写着数字经济时代“山乡巨变”的新篇章。
数据亮眼成绩单:
累计销售农产品 50 万元,带动户均增收 0.5万元;
文旅产业综合收入突破 10 万元,较帮扶前增长 10 倍;
吸引返乡创业青年 8 人,创办经营主体 12 个;
培养数字新农人 5 名,形成"1+N"乡村网红矩阵。
这个曾经沉寂的塞北村落,正通过数字化的翅膀,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展翅翱翔。杨州窑的故事证明,当驻村干部将教育者的创新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就能在黄土地上书写出惊艳的时代答卷。
审 核:李 敬
责 编:刘慧艳
编 辑:闫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