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驻村帮扶队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驻村干部们扎根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实干破解难题。他们不仅是政策的传递者,更是乡村发展的推动者、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为展现驻村干部的奉献精神与实干风采,我们特别策划了《驻村帮扶促振兴》栏目,集中展播大同市优秀驻村帮扶典型事迹。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感人的画面,记录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的点滴付出与显著成效,展现他们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善乡村面貌、激发内生动力。

希望通过这些事迹,弘扬驻村干部的担当与奉献精神,鼓舞更多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乡村发展,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让我们一起走进驻村帮扶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坚守与奋斗,见证乡村的蜕变与希望!


下神峪村的振兴之路

阳高县古城镇下神峪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自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帮扶以来,派驻的工作队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全力推动帮扶工作深入开展。经过多年努力,下神峪村不仅成功脱贫,还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燕政,队员屈迎亮、魏慧敏,带领全村群众攻坚克难,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开展深入调研  精准施策帮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的原则。初到下神峪村,工作队首先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多管齐下,详细了解了村庄的基本情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贫困状况以及村民的所思所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工作队每年都会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每一项帮扶措施都能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实现精准帮扶。

调研发现,下神峪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较差;村情复杂,是远近文明的“上访村”。针对这些情况,工作队决定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图片


加强组织建设  提升组织能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要振兴,基层组织是根本保障。因此,工作队驻村之初就把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核心引擎”。村“两委”换届的时候,工作队积极协助换届选举,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日常工作中注重后备力量培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引导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形成了“党支部引领、村民参与、社会协同”的良好局面。

针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施简陋等问题,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农民夜校”“文体活动中心”“棋牌室”“书画室”等,硬化了健身活动广场,为村民能够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从而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发展特色产业  拓宽增收渠道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工作队根据村里的地域气候和环境特点,主动谋划产业项目,推动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队先后共争取资金62万元,建成了100亩的杏林基地和110亩的林果基地,栽种了杏树、梨树、西梅树、苹果树等,并根据挂果周期,确立了林下套种模式,套种了西瓜、辣椒、西葫芦和红小豆等农作物。两个百亩基地,从种植到管理,累计用工2300多个,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工资收益26万元。预计2025年,两个百亩基地进入盛果期后,村集体收入每年可达50万元。

目前,下神峪村的杏果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下神峪”品牌效应,村民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了稳定增收。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还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和美家园

“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书记燕政和他的工作队员们多次争取学校和上级部门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完善村内巷道硬化、提升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和饮水难的问题,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投资13.5万元,新建了文化广场,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办起了合唱班、舞蹈队,配套了体育健身器材、多功能音响等。同时,发动学校师生捐赠书籍3000余册,建成了图书阅览室,有效促进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工作队还实施了“美在农家”和“美丽庭院”评比活动,聚焦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重点领域环境治理,逐步消除乱堆乱放、私搭乱建、残垣断壁等现象,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引导群众逐步养成文明生活方式,更多更好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如今的下神峪村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宽敞平坦,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村民生活便捷舒适,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增强,真正成为了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图片


激发内在活力  创新治理新范式

“乡村要振兴,基层治理是关键”。下神峪村曾是出了名的“乱村”,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针对这种历史遗留的治理难题,工作队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范式,首创“九会一站”自治体系。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住房安全、困难救助、惠民政策、纠纷调解、村务监督、环境治理、红白理事、道德评议、志愿服务等问题,成立了安全住房监督、乡村振兴、低保、济困、医疗救助、矛盾调解、文体活动、村务监督、村民议事、红白理事、道德评议9个工作委员会,设立了1个志愿者服务站,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服务民生、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九会一站”的建立,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闭环机制。


图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关键”。大力开展帮扶政策宣讲、典型事迹和移风易俗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以“星级文明户”、“孝老爱亲好人家”等先进评选为载体,为文明家庭送匾挂牌。为高考考上二本及二本以上学校的学生“戴红花”,并给予物质奖励,登上村委会大院内的“光荣榜”。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图片


建立“爱心超市”,以小爱心“撬动”大文明。鼓励群众在尊老爱幼、好人好事、遵纪守法、党建宣传、人居环境、公益事业等方面的评比中获得积分,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近年来学校累计投入近20万元,用于“爱心超市”的正常运营,共发放商品9000余件,受益村民3000人次,引导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使下神域村由“常上访”变为了“零上访”,民风由昔日的谩骂抱怨变为人人思进、户户争先,村庄的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结语 

多年的驻村帮扶工作让燕政书记和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期盼,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下神峪村已然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增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未来他们将继续按照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要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牢记使命、主动作为,不折不扣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千方百计推动产业兴旺、强村富民,坚定不移走好驻村帮扶之路,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监    制:韩生利

    核:李    

    编:刘慧艳

    辑:闫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