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明一代,对云冈堡的修建共有四次,分别是嘉靖三十七年、嘉靖四十三年、万历二年、万历十四年。前两次修建于明蒙关系紧张之际,后两次则修建于明蒙议和关系缓和之时。

本文从明蒙关系着手,重点阐释有明一代对云冈堡的四次修建,进而探究缘何在不到三十年的短时期内明廷四次修建云冈堡之原因。


 

有明一代,蒙古部族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明廷为了防御蒙古,在北部边防沿线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其中大同镇因靠近北京、比邻宣府及其周边所分布的强大蒙古部族,军事地位非常重要。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绝大部分时间大同镇都在修边、筑堡。尤其嘉靖时期,蒙古部族俺达汗兴起,驻牧于宣大边外,因其所处之地贫瘠, “以故最喜为寇抄” 。而此时,大同镇大边、二边俱失守,弃为虏地,镇城“孤悬极边,与胡虏共处一地,无寸山尺水之隔” ,完全暴露于外。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整个嘉靖朝,明廷在大同镇修建军堡49个,云冈堡即在其中。

明时,云冈堡属于“腹里”地区, 处于大同与高山之间,归大同镇左卫道北西路,位于大同通往左云的交通要道,无分管边墙,只管辖火路墩八座。云冈堡兴建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经过几次修建,万历二年(1574年)形成上堡、下堡并存之势。入清以来,改为民堡,原属大同府管辖,后归朔平府,民国三年(1914年),又归大同。上堡地处云冈山顶,生活取水不便,遂废弃不用。下堡位于云冈山前,交通发达,生活便利,加以云冈石窟的名声,逐渐扩大,成为云冈镇的中心村。2009年,为配合大同市云冈大景区规划建设,云冈堡村整体搬迁,存在了五百多年的云冈堡成为云冈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 “右卫保卫战”与云冈堡的建置

“右卫保卫战”爆发的导火索是“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之子辛爱黄台吉的第三妾,其与辛爱部下收令哥私通,被辛爱发觉,桃松寨怕被问罪杀头,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一月间与收令哥出逃,前来明朝大同新平堡投降,守城人接纳之,宣大总督杨顺收留之,并送到京城,请功邀赏。辛爱在俺达几个儿子中,实力最强且凶残狡诈,在得知桃松寨投降明廷后,异常愤怒,向明朝要人,被拒绝,遂纵骑掳掠塞内,大同左、右、威远、平虏四卫诸墩堡尽为攻毁,尤其右卫城被重重包围长达八个月之久。右卫城中“并灶而食,拆屋而爨,号哭之声遍于里巷,势甚倒悬,危在旦夕。”而总督杨顺却“未能出一奇、发一矢,以校尺寸,乃往往杀愚、幼小民以报首功。” 右卫危在旦夕,大同城岌岌可危。明廷加紧更易文武大臣,令兵部侍郎江东急去宣大暂行总督事,与巡抚杨选、总兵张承勋带领主客兵数万人,进军大同右卫。接着,兵部尚书杨博调集各镇兵马,筹备粮饷,统率大军随后增援。蒙古部众久围右玉不下,听到明朝大军即将到来的消息,随即移帐逃走,解除了对右玉城的包围。

右卫城保卫战后,为了加强边防,防止蒙古部族再次进攻,兵部尚书杨博暂时留在大同,整顿军务。当时,“墩堡悉毁于虏,遗一孤城于极塞外”。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总督宣大尚书杨博因右卫围解,上书言:“大同中、东、西三路,俱当添设墩堡,而西路尤急,请发兵部银三万两修牛心山、云阳铺各旧堡,而别筑新堡于红土铺、黄土坡二处,仍于各堡空内,每四里修墩一座,分军戍之。”所修之堡分别为云冈堡、云西堡、云阳堡、牛心堡、黄土堡、红土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六堡全部竣工,用时大约一年。该六堡处于镇城、高山、左卫、右卫之间,扼守由塞外通往大同交通要道。又鉴于右卫保卫战粮食转援困难,往来接济不便,明政府遂于云西设置六堡。



据《重修云冈堡记》记载,云冈堡建成之后“设操守一员,把总二员,坐堡一员,召募官五百名”。是由“我□巡抚杨爷、镇守张爷垂恩”修成的。巡抚杨爷指大同巡抚杨选,其任命时间是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八月丁忧,嘉靖三十九年复任,第二年调离;镇守张爷是指大同镇总兵张承勋,亦于嘉靖三十七年三月任命,嘉靖三十八年六月调离。大同巡抚杨选、总兵张承勋俱受命于镇城危难之际,为右卫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三云筹俎考》也有同样记载:“嘉靖三十七年,总督杨、巡抚杨添设永嘉、瓦窑二堡,召募军一千名,马二百匹。是年七月,复添设牛心、云阳、云西、黄土、红土五堡,召募军三千六名,马十二匹。八月添设云冈堡、召募军五百名。”

该堡即云冈下堡,位于云冈崖前,现今几无印迹,唯余迎薰门以西、以南和怀远门以南几小段堡墙。云冈石窟管理人员为了加强防护,紧挨其残留墙体另砌砖墙一道。

二、重修云冈堡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修云冈堡系在旧石佛寺堡基础上草创而成,因此,时隔不久就不能满足军事需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予以重修。关于这次重修,《重修云冈堡记》载该堡“累年风雨推坏,操守吴公殚厥心思,随其规模,委把总陈公,用本堡军士,河南运土,修造堡门一□、□楼一座,筑堡东面敌台三座,上盖城楼□间;修公馆二所;修塌堡墙一面,周围栏□墙,挑洗壕堑;修盖披塌营房百间,改□□装,什物鲜明;要路挑挖,赚窑三百余个;□饬火路烽火候、墩台十座。公早兴晚休,□□不问巨费,区处捐财,不时犒赏,始终勤□,一一修饬。”

嘉靖四十三年对云冈堡的重修由操守吴公、把总陈公任总指挥,在原来规模上用本堡军士取十里河土加以重修。“修造堡门一□、□楼一座,筑堡东面敌台三座,上盖城楼□间。修公馆二所。同时休整了坍塌墙体一面,并且在堡墙四周挑壕堑一道。”敌台、城楼的修建,完善了云冈堡的防御功能,而挑壕堑,更是形成纵深两条防御带。同时“修盖披塌营房百间,改□□装,什物鲜明;要路挑穵,赚窑三百余个;□饬火路烽火候、墩台十座。”此次重修,不仅加固云冈堡墙体,而且堡内营房也修葺一新,重要交通道路也增加防御设施,堡外亦修建墩台。经过此番整治,加强了云冈堡的整体军事防御力量。

三、另筑新云冈堡

据光绪《左云县志》载:“云冈堡东至大同,西至高山,各三十里;南北俱村,接火墩八座。新旧二堡:旧设崖下,嘉靖之戊午也;因北面受敌,议移岗上,万历之甲戌也。旧者仍留,以便行旅;新者尚土筑,女墙系包砖,共高三丈五尺,周围一里五分,下有寒泉,皆佛窟,亦灵境也。” 嘉靖戊午即嘉靖三十七年,该年所修之堡即旧堡也称下堡,位于崖下,嘉靖四十三年予以重修。其位于大同通往左卫(现左云)的交通要道,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因“旧城地形卑下,北面受敌” ,即于崖北创筑一新堡即上堡,并移官军于此,这一年是万历甲戌年,也即万历二年(1574年)。嘉靖四十三年至万历二年仅仅十一年的时间,崖前之下堡因地形低下,不易防守,遂于崖上新建一堡,改变了旧堡地形低下,容易受敌的囧势。

新堡“女墙砖砌,通高三丈五尺,周一里四分零,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二百一十八名,马一十二匹,火路墩八座。”从此,“新堡既筑,有险可据,且镇城万姓所用煤炭皆仰给于此,有警据险、固守亦足保障。”云冈堡不仅位于大同通往左云的交通孔道,而且处于大同煤炭中心。其东为晋华宫国有煤矿,西面为吴官屯煤矿,周围则遍布小煤矿。因此,云冈堡的修建不仅是控制交通要道,而且也是为了保障镇城百姓所用煤炭。

据实地调查,云冈上堡略呈方形,周520米。堡墙高约9米,墙顶宽约4米,除南堡墙的西部坍塌,其余保存相对较好。该堡开南门,门洞墙基处外露石条5层,外有呈半圆的瓮城,开西门。堡门外西南残留有玉皇阁台基,玉皇阁位于二十窟窟顶,其下为著名的露天大佛。



四、“连墙”的修建

云冈上堡修成于万历二年,下堡为了行旅方便也仍然保留。据《三云筹俎考》记载,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于“新堡缺水,复于二堡相联,东西修筑连墙二道,中有敌台铺房,万一有警,取水者有所趋避,而戍守者恃为重关,此该堡之两利也。”由此可知,两堡之所以相连一是由于新堡地势高下严重缺水,为了安全取用旧堡之水;二是为了加强防守。并且中间也修筑了敌台铺房,作为取水者和戍守者躲避蒙古部族的场所。同时,“崖下还有两道围箍堡城的土墙,亦各有堡门,门洞上镶嵌石刻题额,东曰迎薰,西曰怀远,万历十四年立。”                 

目前崖下连墙已无,窟顶连墙保存较好,呈八字形。其由云冈上堡东南、西南两角,分别向南延伸(如图一)。西八字墙位于三十、三十一窟之间,长约100米,其北部墙体部分坍塌。东八字墙位于云冈石窟第八、九窟之间,长约80米。连墙“显然是堡城的附属设施,为的是屏护上下山之路的畅通,保证二堡间的相互联系与援助。”据实地调查,推测十四窟与十三窟之间为下堡通往上堡的道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嘉靖三十七年因为明蒙矛盾激化,爆发右卫之役,该战结束后,为了方便往来接济,加强应援,明廷遂在云冈崖前修建云冈堡,由于此堡是在旧石佛寺堡基础上草创而成,因此只短短几年,便不经风雨,不能满足军事防御需要,嘉靖四十三年明政府在原来基础上重修云冈堡。经过隆庆和议,实行封贡互市,明蒙之间的矛盾在此后有所缓和,战争大幅减少,但为了防患于未然,明政府依然对所存在的军堡予以大量重修包砖加固。万历二年,因为云冈旧堡地势低下,容易受到蒙古部族的入侵,故此在岗上又重筑新堡。由于新堡取水困难及为了加强防守,万历十四年,又把云冈新旧二堡连通。有明一代,对云冈堡的修建共有四次,前两次修建于明蒙关系紧张之际,后两次则修建于明蒙议和关系缓和之时。入清以后,云冈堡成为民堡。经过五百多年风雨侵蚀及人为的摧毁,目前云冈下堡坍塌严重,上堡虽然相对保存完整,但堡内早已夷为平地。为防御蒙古部族而建的云冈堡,其不仅是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产物,更是云冈石窟不断变迁的见证者。



参考文献:

[1]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2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2]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明世宗实录[M].嘉靖三十七年正月戊午条、嘉靖三十七年三月丙辰条、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壬辰条、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壬寅条,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2.

[4]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7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李翼圣.左云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集第10册第2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7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张焯.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J].敦煌研究第6期,2007年.


作者:李海林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兵制、地方史,

近年来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累计发表论文近20篇




看大同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