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2日,全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暨非遗工坊现场交流活动在灵丘县举行。


图片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少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刘华杰,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坤政,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友文,省科技教育扶贫工作站站长张俊彦,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三级调研员史振中,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乔燕莉,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文杰及11个市文旅局分管负责人、科室负责人,晋源区、昔阳县、高平市、灵丘县、稷山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参加。


图片


本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图片


图片


活动中,大家先后来到“含水人家”非遗产业园、村史馆、乡贤馆、张高铁壶非遗工坊、车河民俗博物馆、旅游集散中心等地,深入了解我县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灿烂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美又实用的张高铁壶,内敛的光泽中蕴含着工匠倾心的锤锤打打;朴实无华的秸秆经过孙氏族人的妙手实现华丽转身,变成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麦秆画;杨家面塑技艺用寻常的面团捏出了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还有永红根雕、草编、布贴画等众多精美的展品,让大家流连忘返。此外,通过参观了解黑龙河、车河村史变迁以及灵丘历代风流人物故事,从不同层次与维度了解了灵丘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与百姓生活的息息相关和相辅相成。

座谈会上,李文杰指出,近年来,灵丘在省市坚强领导下,抢抓“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战略机遇,确立了“三区两地”“四个灵丘”发展定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转型、文化赋能、群众主体”的路子,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机社区和田园综合体。这次活动为我们传承乡村文化,促进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拓宽了路径、明确了方向。今后,我们将立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播方法,以更加多元的方式留住记忆、讲好故事,推动灵丘非遗产品、地域元素更好走出去,让更多人感悟乡村文化、见证灵丘发展。

陈少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各县区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他强调,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载体,非物质文化是内容,二者相互统一,不可或缺,乡村文化建设要有辨识度,体现出符合本土特色的艺术性和文化感,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精神脉络与故土情怀。破解乡村文化记忆工程难题,全面提升农村规划建设治理融合发展,需要各部门加强合作,加强地区交流与工作交流,加强典型引领,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新模式,不断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走深、走实,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随后,晋源区、昔阳县、高平市、灵丘县、稷山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结合各自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就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张俊彦、史振中认真解读了非遗手工作坊帮扶政策和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政策;段友文作了主题为《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互构共生》的专题讲座。





监制:韩生利

监审:高   伟

审核:李   敬

责编:师晓宁

编辑:王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