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山西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积极探索具有大同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模式。

一、细化完善劳动教育体制机制

为切实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将劳动教育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形成坚持全市域推进、全资源整合、全主体参与、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评价和全路径实施的“六全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二、全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全市各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主题内容丰富,包含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的乐趣,锻炼学生劳动能力。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同时充分挖掘本土劳动特色,研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专题读本、示范教案,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文化的熏陶。每年五一劳动节后第一周设立为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周,通过专题讲座、劳动技能大赛、主题演讲、劳动实践、成果展、“劳动榜样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市北岳中学、大同二十一中、平城区文慧小学、市实验中学、大同二中等5所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山西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校。



三、全面开展劳动课程教育实践

各学校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四个维度出发,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清单,组织开展校内劳动、主题班团队会、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和技能竞赛活动,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打造校园劳动文化。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鼓励志愿服务,以《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会清单》和《中小学劳动教育参考主题清单》为依据,统筹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实践平台,形成“一体三翼”发展格局。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优势,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项目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每年组织开展集学工、学农及生活技能、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3万名未成年人研学实践活动。



四、全面保障劳动教育实践场地

市教育局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学校实习实训场所和劳动实践场所,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必要保障。各学校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地,充分利用校园空地,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实现了“一校一场所”“一校一特色”。让班级、学生亲自管理“责任田”,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价值、习得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使学生真正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良好劳动品质。截至目前,共有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4所,市属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所,挂牌市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8所,评选出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62所。




总监制韩生利

监    制:王    伟

监    审:高    伟

审    核:李    敬

责    编:李    敬

编    辑:郭泓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