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无疑是中国教育的“大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科技大会……过去这一年,随着一系列重大会议的召开,教育强国建设的施工图、进度表愈发清晰,“四梁八柱”愈发明确,前进的号角愈发嘹亮。过去这一年,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征途上,我们总能在关键时间节点聆听到有关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声音,一个个重要指示批示,一次次关键讲话谈话,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谋篇布局,聚势落子。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过去这一年,教育、科技、人才,汇聚了巨大的声量。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体系、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水平,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石,为科技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根本动力。之所以要“把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结合起来”,是由高等教育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决定的。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奏响教育强国建设“新声音”,高等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持续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切实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把重大任务的科教结合作为“发动机”,融入学科交叉和基础研究中,为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创造源头。所谓重大任务的科教结合,就是要坚持“四个面向”,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强大动力。高校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应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和前沿创新作用,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新研究领域,勇于探索、突出原创,培育一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源头活水”,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与媒介。而鼓励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第二个“笨功夫”,不是指到处找方法,而是在实践、工程、产品中去找问题,并把它解决、实现创新。这提示青年人才要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开创科技成果创新大好局面。奏响教育强国建设“新声音”,必须强调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升的核心,科技进步能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来实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培养和储备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力量具有深远意义。“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无比清晰准确地指出了人才作为国家核心战略资源的关键地位。而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必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人才大厦的栋梁。人才的培养、素质和使用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的工作机制,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教育、科技、人才是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三者的一体化发展能够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要认真研判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看清楚教育在时代变革中的位置,知晓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不断增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紧迫感、使命感,更有力地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回应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要更好地回应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必须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有理想,就是要积极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负责任,就是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贡献应有力量。
(作者: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2024年度十大新声
开跑!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
核心观点:
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关键在行动。“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有思考、有想法、有部署,也要有行动,知行合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工作往细处谋、往实里做,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工作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中国教育报》2024年1月18日二版)
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 敢闯无人区
核心观点:
在青年科技人才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着力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青年科技人才职业早期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活跃在科研一线、负责任、讲信誉的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进入国家科技评审专家库。
不断完善支持政策体系,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实现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12日二版)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核心观点:
站在赢得大国竞逐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更为紧迫。
当前,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汽车、生物医药、关键基础件等新兴产业,普遍出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现象。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新使命。
(《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22日二版)
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积蓄教育强国新动能
核心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面貌出现了格局性变化。积极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挑战,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达到世界中上水平。新格局、新赛道为塑造我国教育发展新优势、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教育报》2024年4月19日二版)
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对
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核心观点: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实践的推动者,其支撑力、贡献力直接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不仅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更是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中国教育报》2024年6月12日二版)
在青春赛道上展现当代青年风采
核心观点: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是青春的鲜亮底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中国青年正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用奋斗来书写青年奉献家国的故事。
当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唯有把握机遇,化挑战为机遇,中国青年才能更好地乘势而上,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教育报》2024年6月18日二版)
驰而不息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核心观点:
工程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战略支持,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是时代之需求、教育强国建设之要求,也是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2日二版)
瞄准解决当前制约国家发展
的关键核心问题
核心观点:
瞄准解决当前制约国家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夯实基座。
高等教育要提升对重大科学问题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前瞻性,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理论性、应用性基础研究。要积极发挥基础学科既有优势,补上短板空白,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坚决取得某些领域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30日二版)
技术转化须下足第二个“笨功夫”
核心观点:
除在基础研究过程中下“笨功夫”外,还要下第二个“笨功夫”,即在实践、工程、产品中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创新。
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是高校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具体实践,也是高等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13日二版)
研判内外部环境变化
对教育的新挑战新要求
核心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政治格局调整加剧、人口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
研判这些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是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把战略图景转化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具体成效的必要前提。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8日二版)
监 制:韩生利
审 核:李 敬
责 编:张 霞
编 辑:石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