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大同:“传承+保护+发展”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端映照着历史,一端关联着当下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大同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政策引导扶持,把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融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各领域,通过“非遗+保护”、“非遗+演艺”、“非遗+旅游”、“非遗+美食”等多种形式,强化民众的参与感,重视文化的体验感,做好配套的文旅服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发展,深入百姓生活。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一座城市的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大同,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彰显古都气韵,多元的文化交融承载非遗记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大同市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夯实根基、打造品牌、活化利用、融入生活的发展之路。目前,大同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4名。

大同非遗文化内容丰富魅力独具。其中,戏曲音乐百花齐放,彰显地方特色,阳高二人台、灵丘罗罗腔、晋北耍孩儿、北路梆子,特点鲜明神韵独具;传统手工艺展现细腻匠心,古朴可人,广灵剪纸、大同铜器、康氏绢人等,让人惊艳不已爱不释手;大同味道延续古法技艺代有传承,如阳高杏脯、灵丘黄烧饼、浑源凉粉等,多年以来以经典的老味道,抚慰众人肺腑舌尖。大同的非遗经过历史的沉淀,绽放出悠远、浑厚的光芒,成为大同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

近年来,大同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故事、传承非遗项目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发展路径,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大同通过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并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增加旅游业态新供给,让看非遗、听非遗、乐非遗、品非遗、享非遗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使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得到互利双赢。剪纸、面塑、皮影、吹糖人等非遗表演,在大同的主要景区已经成了常态化节目。来到大同,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感受非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让非遗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大同市多措并举助力非遗传播,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积极开展非遗进博物馆、进美术馆、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活动,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提升了市民对非遗的传承保护意识。大同市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厚重的文化资源,以独到的创意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创意无缝衔接,以不同的文化打开方式,让非遗文化生命活力无限。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下一步,大同市将持续夯实非遗保护根基,巩固提升转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精心打造非遗特色品牌,加大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光彩,推动大同文化走向世界。 




监   制:韩生利

监   审:高   伟

审   核:张少华

责   编:白晓霞

编   辑:张靖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