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新兴“算力之城”,大同具有哪些优势,将如何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大同市委书记张强作客山西日报客户端“两会第一线”,共话算力产业向“新”而行。
“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张强介绍,大同从2018年首次引进秦淮数据项目开始,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基地、秦云零碳数基桃花源超级能源综合体等一大批数据中心先后落户,全市累计投运服务器68万台,年用电量突破43亿度、营收完成46.7亿元;成功获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三;“算力之城”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典型案例、荣登全国30个年度市域改革案例榜单……大同这座以煤闻名的城市,如今正向着“算力之城”目标发力。
张强认为,大同市在算力产业落地布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气候优势,大同干燥冷凉,年平均气温6.4℃,为设施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绝佳环境。
区位优势,大同与北京直线距离仅200公里,作为山西唯一拥有双路骨干光纤专线的城市,与北京的数据传输延时仅2毫秒。
能源优势,大同拥有华北地区极为稳定的电网资源,全市电力总装机量高达1617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5%。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享受0.3元的优惠电价,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绿电基地之一。
在打造“算力城市”的路径上,大同不仅依托能源优势,还能实现绿色能源向绿色算力的转化。 “算力产业对绿色能源的需求完成了大同‘能源革命’的使命内涵,同时也是一种产业转型。” 张强表示,算力会对传统工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有了坚实的算力基础,可以更好地引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算力产业助推数据标注、清洗等诸多新兴行业发展,大同市提前布局数字服务新业态,大力培育数据呼叫、标注、采集等服务产业,数字服务业累计带动超2.16万年轻人就近就地就业。
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下,大同市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千姿百态的应用场景,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算力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为全国、全省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大同应有的贡献。
监 制:韩生利
审 核:李 敬
责 编:卫志芳
见习编辑:马佳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