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五年来,云冈研究院牢记嘱托,坚持以制度革新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以科技保护阐释新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以科研立院为目标构建学术话语权,以数字技术开启文物保护利用数智时代,以创新表达让千年石窟行走世界,在保护与传承的征途上,交出一份不负使命的“时光答卷”。
5月13日至9月30日,为深化云冈石窟文物的科学保护与学术研究,云冈研究院计划对云冈石窟第7、8窟实施临时封闭,开展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全面且精准的全息数字档案,为文物的长期保护和研究搭建起数字化平台。在文物保护实践中,云冈石窟坚持“保护第一”,完成第1-3窟危岩体加固及防排水工程等6项文物保护工程,完成1至13窟、第30-40窟等区域的保养工作;联合高校首创微生物岩土监测技术,破解生物病害防治世界难题;部署190余台监测设备,500多处监测传感器为科学保护云冈石窟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实现从经验保护向科技保护的跨越升级。近年来,云冈研究院涌现出众多像吴娇这样深耕学术、矢志创新的研究人员。随着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石窟寺保护与传承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相继落地,几年来,累计引进硕博士58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16人,其中硕士以上占比36%,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的科研梯队。科研实力持续提升,获批科研经费2433余万元,发表论文192篇、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58项,申请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项。在文物数字化新基建领域,建成全国文博系统首个“数字云冈”智算中心,同步建成首个5G双域专网,突破高浮雕石窟采集难题,实现多技术融合;依托高算力支撑,石窟数字化保护全面提速,石窟三维档案库占比从2020年的30%跃升至2024年的80%,数据量达1.2PB。在此基础上,还建成“云冈云”知识服务系统,获全国首届“数据要素X”大赛文旅赛道一等奖;并突破大型不可移动文物3D打印复制技术,实现第 3、12、18窟整窟原大复制,全面推动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五年间,云冈石窟累计举办52场文化展览,打造28项考古修复沉浸式体验模块,其中《芥子纳须弥》特展在台湾展出时吸引超120万人次观展。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444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45.35%,上榜2024年度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100强第5名。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云冈石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21108人次,同比增长8.96%,云冈旅游热的背后是文物保护与游客体验的双重答卷。
监 制:韩生利
审 核:张少华
责 编:白晓霞
见习记者:郭泓杉 白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