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同市“以中国黄花之乡”为品牌依托,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推动黄花产业向规模化、多元化发展,通过“非遗赋能+产教融合”双轮驱动,进一步深化黄花全产业链布局,小黄花成为乡村振兴大引擎。 

在云州区,黄花采摘后的废弃茎叶曾是困扰农户的难题,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宝藏原料”。当地团队另辟蹊径,深入挖掘黄花茎叶缓解失眠、忘忧健脑的保健价值,组织布艺技师、缝纫技师,带领周士庄镇三条涧村脱贫户妇女,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制作出“美梦忘忧枕”“健身锤”“香囊”等系列黄花非遗产品。这些形态可爱的产品经市场检验,对失眠、鼻炎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今年“五一”期间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关注和欢迎,咨询购买络绎不绝,产品销量喜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有效带动了黄花三产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2025 年,该工艺产品成功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大同黄花非遗技艺获得权威认可。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黄花产业第三产业附加值,该团队持续发力。在原周士庄黄花美梦枕第一帮扶车间基础上,与云州区社区服务中心新华里社区达成合作意向,组建社区文创加工第二帮扶车间,同时在唐家堡忘忧小镇组建第三帮扶车间。这些帮扶车间以“手工制作 + 中医药特色”为核心,为当地妇女搭建起家门口的创业就业平台。目前,项目年收购黄花秸秆超10万斤,年销售额达50万元,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改善了乡村环境,又带动农户增收,成为黄花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云州区忘忧农场也在产业升级赛道上加速奔跑。作为返乡创业与研学教育基地,忘忧农场与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达成深度校企合作,围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目标,共同打造集农业实践、课程研发、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教育创新平台。农场开放全部农业资源,为师范生提供沉浸式教学场景,助力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教师。

从废弃茎叶到非遗瑰宝,从帮扶车间到产教融合平台,大同黄花产业正以创新姿态释放蓬勃活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书写着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文化繁荣的新篇章。


监     制:韩生利

审     核:张少华

责     编:白晓霞

编     辑:翁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