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游客初到山西大同,看到“刘老醯儿”这个名字,总会心生疑惑,忍不住发问:“这‘醯’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以此为名?”在山西方言里,醋被称为“醯” ,“醯人”便是制醋之人。“刘老醯儿”一名,源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制醋名师刘永庆被特聘至代王府酿醋,因其技艺高超、酿出的醋口感绝佳,又常以“醯人”自居,时人便称他为“刘老醯儿”,他主理的醋坊也由此得名。此后,“刘老醯儿醋坊”便在大同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数百年的传奇酿造之旅。
清朝初期,“刘老醯儿醋坊”已然成为山西商贾大户的指定用醋,晋商途径雁门关,都会前来采购大量食醋。随着晋商的脚步,“刘老醯儿醋坊”声名远扬,家喻户晓。到了民国七年(1918 年),晋商刘福太在大同府缸角购屋十间发展醋业,规范了制曲配方和酿造工艺,并定立家规谋求发展。其子刘步云继承父业,重新沿用“刘老醯儿醋坊”字号,以传统酿造技艺继续酿醋,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式经营,沿用父辈酿醋之法,精心酿造每一滴醋。
1956 年,是“刘老醯儿醋坊”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刘老醯儿”为主体的大同制醋业 10 多家私人作坊,组建成立大同市公私合营新华酱醋酿造厂,刘步云与原“刘老醯儿醋坊”的掌柜及酿造师一起进入该厂工作。1959 年,新华酱醋酿造厂变更为大同市酿造厂。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同市酿造厂不断发展壮大,“刘老醯儿”的酿造工艺在厂内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更多人提供优质的食醋,其产品也成为大同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1995 年,因时代环境变化,大同市酿造厂濒临破产。刘福太之孙、大同市酿造厂职工刘西竹在晋华宫开设“大同市酿造厂经销点编号 006”,同时开设店中店“刘老醯儿醋坊”,试图延续家族的酿醋事业。2010 年,刘西竹之女刘秀敏在云冈大景区食货街重新开设前店后厂的“刘老醯儿”醋坊体验店,至此,“刘老醯儿醋坊”以全新的姿态重回到大众视野。
刘秀敏作为“刘老醯儿醋坊”的第五代传承人,毕业于山西师大,她从旅游行业起步,最终回归并传承祖辈事业。在她的努力下,“刘老醯儿醋坊”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云冈石窟、北京潘家园文化广场、鼓楼东街等特色街区开设直营店,具备年产 400 吨纯手工酿造生产规模,还开发出 13 个系列百余种产品,涵盖味醋、陈醋、老陈醋等不同品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她还把大同的味醋与山西老陈醋进行融合创新,推出红枣醋、枸杞醋、桑葚醋等,既保留了醋的精华,又赋予新的养生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
2020 年,“刘老醯儿”被山西省商务厅认定为“三晋老字号”;同年,刘老醯儿老陈醋传统技艺被列入“大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 年,“刘老醯儿”大同味醋酿造技艺被列入“山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录”。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刘老醯儿”数百年的传承坚守,也是对其酿造技艺的高度认可。
如今,走进“刘老醯儿醋坊”,不仅能闻到浓郁的醋香,看到传统的酿造器具和酿造工艺,还能感受到那份深深扎根于历史文化之中的传承精神。“刘老醯儿醋坊”的酿造技艺,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大同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以及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匠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刘老醯儿醋坊”依然坚持纯手工酿造,遵循着古老的酿造工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这份独特的醋香飘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大同醋文化的魅力。
总监制: 韩生利
监 制: 时 珺
审 核: 王霄飞 李 敬
责 编: 李 海
记 者: 王霄飞 韩 茜
编 辑: 韩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