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对口帮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33个县中,有20个县(市)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20个县(市)还聚集了全区大部分从大石山区搬迁出来数以万计群众的安置区。
帮扶县、安置区产业基础相对落后,群众稳定增收是各级党委、政府“时时放心不下”的民生问题。
“近年来,广东广西在两省区协作中,多方面向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倾斜支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广西壮族自治区粤桂协作办负责人介绍。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安置区搬迁群众在小区帮扶车间就业,图为几名工人在焊接电子元件。
夯实产业基础
让脱贫群众增收吃下“定心丸”
立冬季节,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红渡村广西万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雨生物科技)食用菌车间里,十几名附近来务工的妇女忙着把刚刚从菌房里采摘回来的蘑菇分拣、包装。
“从2022年上半年落地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到现在,公司已经在该县大兴、澄江、高岭、安阳、板岭、龙湾等6个乡镇建设食用菌智能方舱等共计100余个。”万雨生物科技负责人介绍,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将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紧密联合起来,年生产食用菌菌棒2000万棒,生产鲜菇7000吨,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00个,同时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包装、运输、菌包处理等企业发展,间接带动当地就业创业近200人,成为大石山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这几年,我们通过粤桂协作机制引进不少东部企业,这些企业的落户不仅推动当地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更为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发挥了‘稳定器’作用。”深圳宝安·河池都安协作办负责人覃妮介绍,2021年至今年10月,该县引进东部地区企业11个,带动3049人就业;实施产业项目6个,粤桂协作资金参与其中达到1.0835亿元,安排就业超过一万人次,2021年至2023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分别达到120万元、125.08万元、251.51万元。
“我们通过广东财政帮扶资金投入7157.8万元,安排就业1482人次,21个村集体2022年和2023年获得的分红分别为60万元、95万元。”广西那坡县深百协作办主任赵旋律介绍,2021年以来,针对该县粤桂协作桑蚕茧丝绸农业产业园配套项目—那坡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设污泥沉淀池、污水处理池及部分污水处理设备等,所建项目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由园区内企业承租。
赵旋律透露,那坡县还投入广东财政帮扶资金2117万元,建设粤桂协作龙岗产业园标准厂房,以出租方式分红给21个村集体,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据了解,今年1月至10月,20个重点县新增东部落地企业215家,投资55.44亿元,是历年来最高水平。
“广东财政帮扶资金投入产业项目占比超过六成,不断夯实群众增收基础。”自治区外资项目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媚介绍,2021年至今年10月,两省区统筹整合广东省资金、资源,共投入广东财政援助资金43.1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08个,帮助实施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帮助重点县夯实发展基础。
把“根”留住
让“金种子”在山乡开花结果
在广西33个协作县,人们把广东援桂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农技专家誉为“金种子”,如今他们已在八桂山乡生根、开花、结果。
2021年以来,20个重点县与对口帮扶广东各市县建立起良好的“桥梁”关系,广东援桂干部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为招商引资铺就一条通畅的路,支持重点县加快发展,共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691家,实际到位投资额178.79亿元。
4年间,33个协作县逐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芒果、丝绸、预制菜、生物医药、口岸经济和高端饮用水8个产业集群,这些集群超过一半落户在20个重点帮扶县,极大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援桂干部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
“十四五”以来,两省区人才协作交流力度、热度不减,互派干部1086人次、专业人才9992人次,重点县大约占70%。
“作为援桂干部,看到引进的产业项目推动了当地传统产业蜕变、升级,惠及众多脱贫群众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广东省挂职干部,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小红颇有感触。
韩新华,是被龙胜各族自治县很多群众所熟悉的第一批粤桂帮扶医疗专家。他从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来援桂后,整天下乡对当地群众的基础病情况进行系统调查,为此,他5次主动申请,从原本3个月延期到了27个月,他在当地的知名度很高,很多患者把他当成朋友、家人,“圈粉”不少。
广东援桂医生龚同欣(右一)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带教查房的情景。
每年,广西重点帮扶县有不少干部、医务人员、教师被安排到广东各帮扶县市区的机关单位、医院、学校挂职锻炼。
“眼界打开了,能把更多更好的经验带回我们广西。”今年2月从深圳挂职回来的南宁市上林县委常委、副县长黄东锋感慨。2023年至2024年,黄东锋在深圳福田区沙头街道办挂职,一年的时间里,他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在基层工作,熟知深圳办事方法。“深圳的办事效率非常高,执行能力也很强,福田区提出的‘10—30—24’工作机制,即在面对市民反馈问题时,10分钟电话响应,30分钟联系约见,紧急工单24小时内办结,这个快速解决民生诉求的工作机制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的跟岗学习不仅开阔了眼界,更使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学校教学帮助很大。”上林县中学历史老师甘俊强说到之前去深圳市梅林中学跟岗学习时坦言。
2021年以来,粤桂人才协作交流学习的氛围愈发浓厚,两地通过互派干部、技术合作、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深化人才交流与合作。通过人才双向奔赴,为重点县留下了“不走的工作队”。
做好后半篇文章
让搬迁群众就业不用愁
脱贫攻坚阶段,一大批群众从“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大石山区搬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住上新楼,开始了新生活。
几年来,粤桂协作在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后半篇文章上下足了功夫。
“我们家4口人,我丈夫生活不能自理,之前靠领低保勉强维持生活。”韦朵珍曾是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的贫困户,2019年搬迁至离家2公里外的白山镇合诚社区,通过就业安置顺利脱贫。“现在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工作,下楼就上班,又可以照顾到家庭,每个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她说。
马山县乡村振兴局干部黄贤康介绍,自广东深圳福田区对口帮扶马山县以来,7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引进帮扶车间19家,为搬迁群众提供了1700多个就业岗位。马山县城区合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搬迁户2478户、超过1万人。近年来,社区建有“九个中心”,其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儿童之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等5个中心集中设置在社区综合办公楼内。另外,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平价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物业服务中心也全部建成,能够满足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我们准备在车间里设置‘儿童乐园’,让带孩子的妇女既能安心工作,又能看护孩子。”位于搬迁点的广西南宁安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细川介绍,公司的就业帮扶车间现在有100多人在这里就业,大多数岗位都是家庭妇女带着孩子来上班。
“群众不用离开小区,生活、工作不发愁。”广东江门援桂干部、广西天等县副县长林晖介绍,龙岩社区是广西崇左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有1890多户是从大石山区搬迁而来的群众,安置区以“易地搬迁+帮扶车间”模式,打造楼上可居住、楼下可就业的就业帮扶一条街,打通了市场需求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壁垒。目前,社区已成功引进15家企业进驻安置点建设帮扶车间,关注并解决了社区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题,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中央、自治区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给了很大支持,2022—2024年在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分配中,共倾斜支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24.3亿元。”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区域协作促进处处长梁茂杰透露,2022年至2024年10月,两省区深入开展就业帮扶行动,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帮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投入广东财政援助资金8.7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56个,援建帮扶车间505个,帮助搬迁群众就业超过3万人次。
监 制:王 伟
监 审:高 伟
审 核:李 敬
责 编:刘慧艳
编 辑:闫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