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寻邑·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在大同古城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精彩启幕。“寻邑·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以大同城市的再生与更新为背景,以“寻邑”作为本次大同当代艺术季的主题。 本次艺术季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张子康馆长担任艺术总监,王静作为主策展人,设“寻邑”主单元和“寻同”、“锁钥”、“万·物·循”三个平行单元,汇聚近80位国内外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百余件(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创作,以及网络交互等最新的前沿形式。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 大同古城太平楼南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
以大同这座城市的再生与更新为背景,本次大同当代艺术季由大同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主办,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华夏江鸿文旅承办,在大同古城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举办。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艺术总监,王静任总策展人,艺术季将以主单元+3个平行单元的规模,汇聚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 、劳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徐冰、邱志杰、宋冬、郭工等近80位国内外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百余件/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创作,以及网络交互等最新的前沿形式。
▲ 大同古城太平楼南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
在大同市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的正府巷广场举行的开幕仪式上,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宣布艺术季开幕,艺术总监张子康和主策展人王静分享了策展思路。张子康表示大同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这次展览是对当代艺术的一次新的对话,让古城焕发新的生命力。王静认为这次展览的灵感来源于对街区的初次感受,街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需要年轻、富有未来发展空间的元素注入,让文化焕发生机并继续发挥它的影响。此外,知名艺术家宋冬和马克·路弗德(Marc Leuthold)也分享了他们的参展感受。
▲ 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宣布艺术季开幕
▲ 大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艾凌宇致辞
此次大同当代艺术季,不仅设有国际顶配的“寻邑”主单元,还有本地艺术家探寻大同文化内涵的“寻同”单元;以梁思成、刘敦桢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为线索展开的“锁钥”单元;以及探索讨论自然、社会和文化以及人类的精神归属和生命消亡以及永恒之爱等话题的“万·物·循”当代摄影单元。整个艺术季期间,将以“寻邑”为核心展线,三个平行单元板块节奏起伏,亮点不断。
公共文化作为城市的创新驱动力
作为本次大同当代艺术季的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认为“公共文化作为城市的创新驱动力”而“建立公共艺术空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互动、趋势与做法,越来越成为带动城市产业升级的全新视角”。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张子康
当代艺术发展介入社会公共空间,并借助社交媒体的进步,讨论公共议题、影响城市形态是其重要的特点。在传递视觉形态、审美观念、价值判断的同时,公共文化启发着塑造城市新空间,从个体居民、社会组织、政策制定者,都在参与推动城市多维空间的建设。如同张子康所言,“当代艺术创作和传播对于城市创新有很多新的启示,如跨学科、多媒介、数字化,这种主动性构成了对艺术、文化、社会的引导力”。
▲ 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展览现场
从另一层面看,当代艺术本身作为知识创新的力量和被影响者,不断与当下议题发生对话与碰撞,其中不乏关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讨论。随着以文化遗产、美术馆及公共艺术空间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形态的介入,大同当代艺术季置身于大同这座城市的历史进程,推动这座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走向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依托于经济形态的现实特征,大同当代艺术季创造了城市的新形态,在寻邑的过程中不断表达与创新,链接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提升大同城市文化生活的强大动力。
▲ 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展览现场
张子康将这次城市介入称为“一次行动和古城复兴计划合体并进”,展览所在的历史沉积的古城历史街区“成为创意想象的乌托邦”,并希望借此能够“重新定位历史和当代价值”。对于大同和“東南邑”而言,当代艺术季也承担了一项启发和激活的作用,当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齐聚于此,吸睛之外将是对城市观念的启迪和创新力量的萌动。
在“寻邑”中看中国第二次城市化浪潮
大同当代艺术季以“寻邑”作为主题,策展人王静将这次展览的策划视角,置于大同城市的再生与更新背景下,“发现和探寻地理意义上的另一种传统与现代连接的关系,也意在制造和寻找与已得文化视野的差异,用现代的视角达成理解文化源流和当下生活的新的共识,用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展现更新视角下不同媒介及不同空间维度的视觉探索和关系网”。
▲ 策展人 王静
作为古城,大同城邑大规模的修筑史可追溯到北魏时期。明代出于边防需要,在历代旧城的基础上逐步完备,北边重镇锁钥,成为现今我们看到的古城复兴模本。通过修复、修缮和微改造,保护-传承-复兴,展览所处的古城东南区形成“新邑”——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坐落着18处文物院落、16处历史建筑和51处织补院落,是大同古城中保护院落最多的街区。大同当代艺术季将東南邑置于历史和当代的时空交叠中,散落于各处院落的艺术作品,既在钢筋水泥的行进过程中开辟了一小片“诗意的栖居地”,也在寻找、感受、互动的观展过程里积蓄着能量与思考。我们大可想象大同的未来和本土文化的发展生机。
▲ 大同古城太平楼南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
王静认为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urban renewal) 始于1960年代-1970年代,城市更新的任务倾向于使城市再生 (urban regenerate),其表征的意义不只是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有更广泛的社会与经济复兴的意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客观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情感依恋方式等的延续与更新,这更像一个城市自我“新陈代谢”的过程。
▲ 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导览现场
在本次展览上,当代艺术家宋冬的作品便可沿这条内在思路解读——在中国第二次城市化浪潮的背景下,“它既是一个营造的过程,更是发现和生长的过程”。《不知我知》如同禅锋公案机辩的短语,揭示人类精神、语言、知识力量上的可能性和讨论。大同拥有众多举世瞩目的佛教文化遗迹,乃至被誉为“雕塑之城”,新的雕塑材料也在不断地被运用。宋冬将雕塑工厂中破损的造像置于传统的民居建筑空间内,在万家灯火的掩映下,仿佛这座城市的视觉历史剪影。与此相对的是大同的另一张名片——煤矿。艺术家与当地矿工们一起,在矿床上采集各自心中与佛像相似的煤石,这些经由亿万年才得以成此形态的矿石,再也不是最基础的能量供应者,而是多了一份“神性”。
▲ 宋冬《不知我知》2023,委托创作
宋冬向观众呈现了一份关于历史的整体场域,“在古城的院落里举办这样一个国际性大展非常好,因为历史文化街区谈的就是历史,当代人生活在这个时代,创作当代文化其实是为了未来,未来再看现在,看到了不同的新东西,这就让现在和过去产生了联系,所以把各种不同新感受纳入到文化历史街区建构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艺术是靠感知的,希望参展作品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感受,进而让更多人走进这座城市、了解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
▲ 艺术家宋冬
大同艺术季以东南邑为舞台,展示了大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向全球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汇聚中西方文化精华的未来乌托邦。
张子康馆长在展览主题论坛中强调,艺术展览如大同艺术季与社会的融合,是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体现城市融合力的关键。他指出,城市发展应着力打造更多具有精神性的空间,这对城市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质充足的城市背景下,如何加强城市精神空间的联系,已成为塑造城市灵魂的核心议题。
▲ 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开幕现场
更多展览现场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情人,长城徒步》,双频彩色录像(无声) 15分45秒 1988
▲ 朱利安·奥培《舞蹈2 人像1》《舞蹈2 人像2》,200×100cm 连续有声电脑动画、LED屏幕 2022
▲ 胡庆雁《空心体》,328×76×72cm、325×85×70cm 钢、空气 2019
▲ 劳瑞斯·切奇尼《花中有息》,墙纸、不锈钢零件 尺寸可变 2022;郭工《一棵松No.5-5》,380×250cm320cm 硅青铜、304不锈钢 2021
▲ 沈烈毅《雨》,236×120×65cm 山西黑色花岗岩 2020
▲ 邬建安《素色的面孔》,每件约200x10x220cm 水牛皮 2021
▲ 高文谦《家园》,尺寸可变 多屏幕影像装置、人脸面部捕捉 2021
▲ 童昆鸟《酸子号谜题》,180×180×230cm 金属结构、不锈钢球、金属漆等 2021
▲ 任芷田《习字砖》,120×200cm 综合材料 2022
▲ 谭勋《自然系列—日子》,162×98×38cm 亚克力 2022
▲ 任小颖《唤》,观念行为摄影 2020年至今
▲ 耶苏《梅》,尺寸可变 纸张、雨伞、亚克力盒子、金属点餐台 2023
▲ 杨牧石《锈蚀-块》,尺寸可变 铺路钢板、钢管 2021
▲ 李赢《引绳-飓风》,210×62.5×243cm 黑色金属丝、不锈钢 2022;刘晓辉《两个劳作的动作》,80×120cm 布面油画 2018
▲ 蒲英玮《宇宙生活》,场域特定装置、透明玻璃贴输出 尺寸可变 2023
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内坐落着18处文物院落、16处历史建筑和51处织补院落,是大同古城中保护院落最多的街区,也被称为“大同里坊制的活化石”。
街巷原貌是由独具文化特色的北方民居四合院组成,这些院落通过蔡家巷、正府巷、广府角三条主街切割而成,形成“目”字型里坊格局。
▲ 东南邑街区
▲ 东南邑和阳里
看大同编辑:杨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