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大同:亮眼生态答卷

扮靓“大同蓝”“大同清”“大同绿”闪亮名片

近年来,大同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治理的雷霆攻势一波接着一波,生态文明的建设热潮一浪盖过一浪。生态“高颜值”转化经济“高价值”天蓝地绿水清,已成为大同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近年来,大同市系统推进,标本兼治,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工业窑炉、燃煤锅炉、煤矸石自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提高“煤改电”“煤改气”群众使用率,2024年前三季度,大同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8,同比2023年下降0.54%。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225天,空气质量优良比例82.1%,同比增加2.2%;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以上国家考核的两项指标排名均位列全省第一。在地表水环境方面,2022年至2023年,大同市连续两年8个国考断面达优良水体,2024年1月至9月,各国考断面仍全部为优良水体,优良比例100%,与全省5家地市并列全省第一。近日《2024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大同位列第44位,为山西唯一上榜城市。

为确保“一泓清水进北京”,大同市持续开展治水兴水工程,以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切实担起下游生态补水责任,筑牢京西屏障,为“融入京津冀 打造桥头堡”这一主线持续赋能。当前,全市10个县区同步开展了县级现代水网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合理衔接,构建互联互通、联调联控的水网格局,同时,大同市以“1+10”市县水网规划体系为依托,持续发力全国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完善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供水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让居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努力打造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现代水网闪亮名片。

草木植成,民之财也,国之富也。大同市坚持因地制宜施策、完善基础设施、产业环保并重,立足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大同市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积极扶持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从城镇到乡村,云州区近年来紧紧围绕并服务于大同火山群、黄花产业、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以恢复河湖生态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建设水美乡村为重点,精心打造了坊城新村、唐家堡、李汪涧、西阁老山、茹庄等5个水美乡村。依托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建设成果,云州区形成了完备的黄花种植体系,帮助农民过上了甘甜幸福的生活,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水清村美、黄花富民的生态发展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增绿量”到“增颜值”,从“护生态”到“谋致富”,在这个过程中,大同不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生态收益切实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同时也为大同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监   制:韩生利

监   审:高   伟

审   核:张少华

责   编:白晓霞

编   辑:翁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