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末夏初的好时节,在大同市的多个设施农业园区里,各类水果迎来丰收,温室大棚里的“甜蜜经济”不仅让市民四季都能品尝到新鲜水果,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阳高县李平设施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采摘园区,玛瑙般的樱桃正值成熟季,开园首日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合作社负责人李平介绍,这里的樱桃品种“红玛瑙”引自山西果树所,凭借“个头大、产量稳、口感好”的优势,成为市场宠儿。
除了樱桃,园区的杏和葡萄也进入成熟倒计时。凯特杏、金太阳杏等品种因“个大味鲜”备受青睐,预计五一前后开园。李平告诉记者,设施农业让水果“早上市、抗灾害”,比露地种植提前2个月进入采摘期。
这个合作社现有18户社员、21个设施大棚,主打樱桃、葡萄、大杏等水果,通过科学化管理、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单户樱桃年均收入4万元,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在云州区党留庄乡,10多个品种的葡萄在温室大棚里长势喜人,去年6月栽种的幼苗今年已挂果。负责人李华夫算起了经济账:一栋占地3亩的大棚预计产量1.2万斤,亩收入可达4万元。
在云冈区西韩岭乡冯庄村的大同聚益果蔬采摘基地,草莓和水果西红柿正值采摘旺季。31栋高标准日光温室不仅种出了“致富果”,更成了周边村民的“就业站”。
记者从大同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全市设施水果面积达1500亩,涵盖杏、草莓、樱桃、葡萄、火龙果等20余个品种,年产值达1.2亿元。设施西瓜面积1.86万亩,产值0.8亿元,形成了以云冈区、阳高县、云州区为核心的设施水果种植基地。
如今,大同市的设施水果产业正以“绿色种植+观光采摘+科技赋能”的模式,实现“四季有鲜果、灾年保收成”。小小的温室大棚,不仅让市民的“果篮子”更丰富,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大同市设施水果产业正走出一条提质增效的新路子。当“甜蜜经济”在温室大棚里结出硕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更是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监制:韩生利
审核:张少华
责编:白晓霞
编辑:杨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