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纤细的激光在树脂粉末中精确游走,逐层“唤醒”沉睡千年的轮廓。在云冈研究院的数字化实验室里,一尊北魏佛首正通过3D打印技术,从冰冷的数字模型缓缓变为触手可及的实体。
6月30日至7月1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山西行首站走进古都大同。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网络名人和媒体代表深入云冈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馆、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等地,实地感受古都大同的多元魅力。
“指尖触碰的不再是冰冷的屏幕数据,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温度。”一位博主轻轻抚摸着刚刚完成打印、尚带余温的佛首复制品,一边感叹。
借助文物保护领域尖端科技手段,目前80%的洞窟实现了全数字化保全。“这些‘数字档案’是文物的基因库,”技术人员介绍,“一旦文物受损,我们能依据它进行毫米级的精准修复。”一尊尊精美造像,正在突破时空束缚,在数字世界里实现“永生”。
作为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大同曾是两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历史文化悠远深厚。
从数字科技的震撼中走出,第二日采访团又沉浸于另一座“历史宝库”——大同市博物馆。步入其中,17万余件馆藏文物如同星河璀璨,无声诉说着这片边塞重镇作为民族熔炉的千年烟云。
“大同博物馆的震撼之处,在于它并非单一文明的陈列馆,而是一座波澜壮阔的‘民族熔炉’。”讲解员解释说,“大同市博物馆藏品以彰显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边陲重镇文化、宗教文化特征而著称,集中表现大同地域的融合基因,特别是北魏、辽、金三代的精品文物,享有盛誉。”
告别历史的恢弘,金色七月的阳光正洒向大同市云州区的田间地头,朵朵黄花生机勃勃,在骄阳下热烈绽放。忙碌的农民身影点缀其间,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芬芳。“这‘忘忧草’,真真成了我们老百姓的‘致富花’!”种植户擦着额头的汗水,朴实的笑容里满是自豪。
从26万亩摇曳生姿的花田,到年产值突破40亿元的全产业链,“小黄花”已蝶变为带动一方致富的“大产业”,“中国黄花之都”的金字招牌在塞北大地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云中大地的万千气象,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北魏的佛光、民族的交融、绽放的黄花,共同勾勒出这片土地的立体图景。大同正以稳健而充满生机的脚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总监制:韩生利
监 制:时 珺
审 核:李 敬
责 编:朱世华
编 辑:陈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