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驱车行驶在左云境内的红旗梁、将军台、东山森林公园……犹如走进一条条绿黄相间的五彩长廊,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如天然氧吧,让人感受到“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行在绿中”的诗境画意,令人心旷神怡。


每当此时,左云人便会想到一位老人:他18年如一日,情系荒山,绿染桑梓,终将昔日一个个光秃秃的山头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他用18年的执着与坚守,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的张连印。



今年76岁的张连印,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2003年退休后,他和妻子王秀兰回到原籍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踏上绿化家乡的新征程。他18年如一日,植树1.8万余亩、205万株。一位曾身居高位,退休后待遇不菲的共和国将军,放弃舒适安逸的都市生活,心甘情愿回到家乡植树造林,他究竟图啥?记者来到张家场村一探究竟。



见到张连印将军时,他身穿迷彩服,肩扛铁锹,正与妻子和两个村民在村南的苗木基地查看护林防火情况。王秀兰对记者说:“他干起活儿来劲头总是很足,走路如飞,年轻人都跟不上。”张连印在树苗中来回穿梭,周围一行行、一列列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高大挺拔,犹如老将军的一个个“士兵”,深深扎根于家乡沃土,筑起长城脚下一道道绿色屏障。张连印说,他是一个老兵,也是一棵树。


“我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一名党员,我要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有限的好事。”


“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在生活中照顾我,把我送去参军,党组织又把我从一名士兵一步步培养成为将军。我想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每每说起小时候的生活,张连印都感慨万千,至今难忘。


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张连印从小跟着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过世后,热心的村民们不时接济他,这家送点吃的,那家送点穿的,大伙儿还帮衬着让他上了中学。18岁那年,乡亲们把他扶上高头大马送去参军,一遍遍地叮嘱他要争气,到部队好好干。


乡亲们的话语牢牢刻在张连印的脑海里,从士兵干起,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集团军副军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38年服役期间,张连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终被授予少将军衔。张连印常说:“我从士兵到将军,一是党的培养,再就是乡亲们的激励。”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儿时家乡荒山秃岭绵延起伏、滚滚黄沙扑面而来的景象时常萦绕在张连印的脑海里。长久以来,他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让家乡黄土披绿装,清水村头绕。2003年5月,张连印退休后下定决心:“回乡,种树!”



他带着妻子回到村里,来到村后的荒山。他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一名党员,我要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有限的好事。”妻子理解地点了点头。张连印又回到石家庄做儿女们的思想工作。“当时我们子女们也不太想让父亲回乡种树,觉得他在部队辛苦大半辈子了,想让他晚年享点福,但我们也深知父亲的脾气,认准的事儿一定要干到底。”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说。家人们的理解和支持解除了张连印的后顾之忧,他带着30万元积蓄,和老伴儿一起返回张家场村,开始谋划自己的“后半生事业”。


“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左云县有着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听到张连印要回来,冲着将军的招牌,当地有的公司老总高薪聘请他,有的煤矿老板软泡硬磨,他都不为所动。张连印说:“组织上给我的退休金够花了,我回家乡不是为了图钱,而是要为改变家乡面貌干点实事!”


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张连印决定承包村后的3000亩荒山。虽然是为了绿化家乡,但他的这一决定仍然在村里引起不小争议,“人家这么大的领导,怎么可能自己在这儿种树呢?”“我看也就是做做样子,干不了多长时间。”“退休了没事儿干,来这儿弄块地玩玩。”……面对众人的质疑,张连印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在签合同当天,他当场表态:“作为一个退休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最后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话语不多,掷地有声,将军当年立下的“军令状”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从2004年春季开始,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十几间平房安营扎寨,铺开了自己的“第二战场”。事业刚刚起步,处处都要花钱,很快,老两口的30多万元积蓄就花光了。万般无奈下,张连印只好向儿女们求援:大女儿一家将刚买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贷款20万元送到父亲手中;儿子一家拿出10万元支持爸爸;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起拿给了父母。儿女们的大力支持,解了将军的燃眉之急。


带兵是一把好手,种树也不甘落后。只要上山种树,张连印总是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每天早上5点钟就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滚打。午饭都在山上解决,因为天气寒冷,开水泡面最终到肚子里就变成了凉面。“在山上种树,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又是满头大汗。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眼窝里灌得都是沙子。”和张连印一同种树的田四旺说。


“当初听说将军回来种树需要人手,但也不知道能干多长时间,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过来了,没想到将军特别和蔼可亲,而且还能干,我跟着将军这一干就干了18年。”最初跟着张连印种树的三屯乡张果窑村农民田四旺,见证了老将军种树的执着与艰辛,“张家场村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种树很难。我们要把山上的石头挖走换上土,其他地方种树浇一次水,我们这里要浇三次水。”田四旺坦言,将军身上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深深地感染着他,他要和将军一直坚持把树种下去。看到将军如此实干的作风,乡亲们被深深折服,大家纷纷扛着铁锹加入到植树大军行列。


改善生态环境,说来容易做起难。虽然下足了功夫,但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看着枯死的小树苗,张连印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第一场“战役”的失败,让张连印领悟到,植树也要“一专多能”,既要当好指挥员、战斗员,更要当好工程员、技术员。于是他订阅了《国土绿化》《中国绿色时报》等10多种报刊,外出考察学习、请教技术专家,先后20多次到省、市、县林业部门进行咨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摸索适合家乡气候土壤的植树方法。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第二年春天,他又毅然带着植树队伍上山从头再来。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他对每一棵小树苗都悉心照料,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这一年,树木成活率上升到95%以上。眼看着小树苗一天天茁壮成长,张连印高兴得像个孩子。


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新栽的树苗常常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张连印又逐个来到牛倌羊倌家里串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述种树的不易,还帮助他们解决家里的困难。牛倌羊倌们被感动了,“人家一位将军,退了休不在大城市享清福,跑到这山沟里来植树,图啥?还不是为大家嘛!”从此,牛倌羊倌们放牧时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渐渐地,村民们的管护意识都增强了,大家都自觉当起了护林员。



“与其让我住到医院里,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3000多亩荒山秃岭披上新绿,以往肆虐的“拉骆驼风”来得少了,也变得小了,以往多年看不到的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狼和黄羊也时常出现在山里。“咱家乡现在可真变样了,风沙小了,环境美了,空气好了,连睡觉都舒服了。”乡亲们每每坐在一起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也更加钦佩这位“绿化将军”。2007年7月,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为了大面积推广造林,张连印又改造沙滩,平整土地,建设了300亩苗木基地,培育了樟子松、油松、杜松、云杉、杨柳等优种树苗20多个品种300余万株,为全村、全乡、全县绿化提供了优质种苗。他还为学校、部队及周边乡村无偿提供树苗30余万株。


“我们村所有人都得到过老将军的关照。”“逢年过节,都给我们送慰问品,种树给我们发工资,这些年在老将军的带动下没少挣钱。”“村里谁家有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去帮助解决。”……在村里,提起张连印,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在脱贫攻坚要劲吃紧的关键时期,张连印一边积极种树增绿,一边想方设法带动乡亲们增收脱贫。近年来,他相继为村里26名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年人均6000元的劳务收入。


张连印种树到了执着痴迷的地步。2011年,他被检查出来肺癌,他却说:“冷静面对,科学治疗。”第二年开春,不顾家人反对,他坚持回到了造林一线。2014年12月又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他仍没有畏惧退缩,治疗后又回到家乡继续圆着“绿色梦”。


“与其让我住到医院里,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乐观的张连印仍然是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家人被他感动了,在部队已是正团级职务的儿子张晓斌,也选择自主择业,回乡和他一起并肩“战斗”,张连印干劲更足了。“这几年荒山荒坡绿化得也差不多了,下一步咱们也得紧跟时代,转型发展了,要在经济作物种植上好好规划一下,这样既能绿化荒山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又一天忙碌下来,坐在沙发上,张连印和妻子、儿子商量着今后的打算。妻子为他按摩着静脉曲张的双腿,这已经成为她几十年的习惯了。“每次你给我按完我就能好好睡上一觉。”老将军动情地对妻子说。



“要动员更多的企业家支持,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植树造林、生态绿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们左云县地处首都外围,是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地区。我们多栽一棵树,就能为首都人民减少一粒沙。”“每片林、每株树,都是首都生态环境的卫士,我要肩扛铁锹,当好绿色兵!”……这是张连印常说的话。


18年来,张连印将军咬定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治理水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后参与了首都水资源井灌区节水灌溉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雁门关生态畜牧水利配套张家场乡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设,在区域治理上取得明显头雁效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左云县小流域治理探出了一条成功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连印持之以恒的开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当地干部群众,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乡、村、集体、企业、个人绿化工程,在这里星罗棋布,方兴未艾,绿化家园、扮靓左云的高潮一年胜似一年。“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全县林木覆盖率从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说。全国先进退休干部、山西省林业模范、老区建设先进工作者、“感动大同”杰出人物、全市“最美共产党员”……这一项项随之而来的荣誉,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将军绿化家乡的“那些年”。


在张连印的鼓舞带动下,全县上下近年来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造林绿化精品工程,建成万亩以上林区13处、湿地公园1处、生态廊道500多公里、育苗基地20个。目前,全县实有林地面积达到88.56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5.03%,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和全省造林绿化模范县。如今,绿色已成为左云最靓丽的颜色,生态已成为左云最响亮的品牌。


“我感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光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动员更多的企业家支持,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植树造林、生态绿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张连印一直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左云的生态建设中。2018年7月,在县乡党委的帮助下,张连印在苗圃建起了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并被市关工委确定为“大同市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被右玉干部学院确定为“右玉干部学院左云清风林现场教学点”。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市县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民营企业家越来越多。


基地展厅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座座荣耀的奖章、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录了“绿化将军”18年矢志不渝绿化家乡的奉献精神和模范事迹,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近3年来,张连印将军为省市机关、干部学院、国有企业、中小学校、党校作报告20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到1.2万余人次。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看着眼前的“百万雄兵”,张连印百感交集,动情地唱起了红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党的恩情不能忘;无论官多大多富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革命军人退伍不褪色,一颗红心永远向党,祖国只要哪里需要,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初心不改,使命如一。张连印将军用他18年的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彰显了一名退伍军人的英雄本色,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看大同编辑:杨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