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态碳汇的现状


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善困难立地条件下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植物在困难立地环境中的成活率;二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蓄积量。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截止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3%。但是目前,我国绿化工程的开展极不平衡。绿化工程易于开展的地区已基本被植被覆盖,但绝大部分气候恶劣、水肥条件差等困难立地条件区域未能有效开展生态恢复工作。例如,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率现在仍不足12%,远低于发达国家65%的修复率。因此,盐碱地治理、沙漠化土地绿化以及矿山生态修复等成为生态碳汇领域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02
赵建国提出的建议和措施


(一)


将生态碳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主题。

实现生态碳汇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民谋利是根本。

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财富和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伤害,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生态就是抓发展质量、就是抓民生幸福。“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碳汇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惠互利。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其核心要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是生态碳汇的现实表现,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提供保障。



(二)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

深入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重大工程投入机制,实现生态系统固碳效能的最大化。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为契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和生态宜居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使用多样化树种营造混交林,推动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功能型转变,全面提升林草植被的碳储碳汇能力。针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科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针,谋划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水生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三)


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搞好国土绿化的顶层设计,处理好国土绿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造林和织密农田林网等为主要方式,挖掘造林化用地潜力,因地制宜提高林草覆盖度。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农村的庭院大量荒芜,充分利用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种植乡土树种,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坚持“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耕则耕、宜果则果、宜景则景”的生态开发原则。



(四)


加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绿色生态碳汇技术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支撑。生态碳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有效的技术进步。时代变革,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而新阶段目标的实现亟需新技术加以支撑。大力发展绿色碳汇技术,以期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让技术发挥应有的支撑依托作用。

开展盐碱地治理、沙化土地绿化、矿山生态修复的新技术研发,提高植物在困难立地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及成活率,提高生态碳汇能力,既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区域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五)


发展碳汇交易市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碳汇交易是“两山”转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生态碳汇交易是一种实现“碳吸收和清除”长效机制的重要政策工具,合理的碳汇政策能够为推进“碳中和”提供最稳定、最具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生态本底优良、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生态碳汇资源丰富,通过碳汇市场交易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碳汇交易发展经济、助力碳中和和保护生态的三重目标。

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体制机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对损害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通过行政、司法等途径,执行损害赔偿制度,让破坏者赔偿并追究相关责任。





看大同编辑:杨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