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使命展作为 扛牢责任显担当 大同市奋力谱写“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山西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大同市瞄准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文旅消费“四大赛道”,以非常之力、恒久之功,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全市牢牢把握“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一条主线,聚焦五大坐标系,明确“八型八地”八大目标,强力实施“八链合作”八大行动,持续强化“六大保障”,着力构建“15886”工作体系,锚定“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全面开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同新篇章。
今年,山西省委提出“发挥大同桥头堡作用,更好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溢出效应”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同市委十六届五次全会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作出全面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大同市委关于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实施意见》,对大同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会部署了“四大赛道”“八个大同”的未来发展方向,不断塑造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积极承接京津冀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是大同市实施“融入京津冀 打造桥头堡”战略拓宽科技赛道的重要一环。数字产业方面围绕数据和算力服务产业,大同市已先后对接40多家企业,目前,秦淮集团、中联数据、京东集团等5家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建成高密度机架4.3万架,折合标准机架约16.1万架,投运服务器44.1万台;现代医药产业方面搭建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京津冀高水平院校及科研机构对接桥梁;新材料产业方面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着力打通从科技成果到样品、产品的通道,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先进制造业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0.7%,高于全省增速5个百分点。
今年,大同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不断引深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坚持清洁高效低碳绿色方向,落实“风光水火地储氢及源网荷储一体化”重点任务,积极构建多元化新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全力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使“能源”赛道行稳致远。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中,大同市积极推动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对煤电机组进行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的同时,加快布局大容量、高参数先进煤电机组,全力推进国电湖东、晋能控股同热三期和中煤三个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项目建设,推动大怀线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及配套6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西电东送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稳定供应京津冀绿电约100亿千瓦时,让大同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基地。在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的同时,大同市加快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推动能源供给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截至今年9月,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848.72万千瓦,占比达到51.45%,其中光伏451.56万千瓦,风电383.38万千瓦,生物质等其他13.78万千瓦。
大同农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当前,大同市锚定“6+2”农业发展新赛道,围绕设施农业、畜牧业、林下经济、渔业、高标准农田、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重点板块及黄花、黄芪两大特色产业,构建特色农业协同发展产业新格局。同时依托特优资源,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大同特优农产品逐步走向更大市场。今年先后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大同聚力推进210个、总投资185.53亿元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00.27亿元,全方位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大同市文旅市场保持了良好势头,“文旅”赛道强势发力实现了大同文旅市场的“四季火热”。大同市正全力实施文旅消费链合作行动,推动消费升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核心,以恒山、古城、长城、平型关景区为主体的“1+4+N”文旅产业发展格局。通过不断打造旅游硬件设施提升旅游满意度,持续推进云冈历史文化长廊景区建设,加快创建北岳恒山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高起点布局古城文旅业态,常态化开展实景演出,大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出了一条文博、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路子。大同市还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发展乡村观光游、采摘游、露营游、民宿游、体验游等产品业态,推动乡村旅游更加火热。
2023年,大同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实现了强劲开局,大同内生动力、发展态势和总体形象发生深刻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正在源源不断向大同汇聚。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从京津冀地区净流入资金228.13亿元,同比增长19.43%;京津冀蒙人员来同人数月均14.8万人,占全省的20.1%;与京津冀地区签约项目87个,总投资480.32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33个、开工项目22个;今年上半年全职引进博士88名、“双一流”高校或知名医科大学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121名,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8名,发放人才补贴3296.9万元,与京津冀在人才合作方面日渐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监制: 韩生利
监审: 高 伟
审核: 李 敬
责编: 白晓霞
编辑: 翁 君